他这番话,有理有据,又蕴含儒家明心教化之力,远比八尾妖狐之言更有说服力,被蛊惑的百姓很快清醒,或直接信服儒生之言,或低头若有所思,也有小部分心向八尾妖狐。

这小部分百姓成分复杂,有心怀叵测之人,有混水摸鱼之辈,可更多是被权贵侵占良田或遭受过欺辱之徒。———

墨梅树上,水墨儒生瞧着郡城人心向背,大部分百姓汇聚而成的气运依旧倾向大玄神朝,他才松了口气,随后挥袖执笔,笔走龙蛇,凌空绘了一幅儒圣斩妖图,浩然正气氤氲于水墨丹青之间,精准地朝南城区八尾妖狐所在民宅而去。

所过之处,书声朗朗,浩气冲天,沿途太平教徒与趁机作乱之人被波及,修者或死或伤,百姓或困或倒。

民宅之内,见小部分百姓心向太平教,八尾妖狐心情愉悦,要知道蛊惑之力已破,这些百姓是真正认同太平教主张,下一刻,她蛾眉微挑,感受到那股临近的浩然正气与圣人画像身上传来的镇压之意,她如临大敌。

抬手掌心多了一把剪刀,八尾妖狐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织了半甲子的布帛划掉,从织布机上裁剪下来,粗布落下刹那,顿时模样大变,绽放红光,缭绕浓郁红尘气。

拿起布帛,扔向苍穹,三尺布帛迎风见长,吸纳郡城积攒千年的红尘气,三千红尘丝缭绕,于三尺红尘布上演绎百态众生:

从晨光熹微的袅袅炊烟到黄昏日暮的微黄灯火,从穿街走巷的挑担货郎到摆摊守铺的商贩店家,从粗茶淡饭的布衣百姓到山珍海味的锦袍权贵,热闹的瓦肆酒楼、高歌的画舫红坊、争家产的兄弟、卖女儿的继母、呱呱坠地的孩童、侍奉公婆的儿媳、伺候患病丈人到女婿、风光大葬的老人……

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酒色财气等,红尘气交杂,令人眼缭乱,让人目不暇接,有不懂人情世故的妖沉迷,不愿归山,道行渐消;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士陶醉,甘愿入世,道心沉沦;有读圣贤书的儒生一朝成名,纵情享乐,消磨志气,泯然众人。

红尘布帛与水墨丹青上下交错,彼此争锋,丹青之上,圣人画像嘴唇微动,口吐儒家经典,挥动戒尺,一尺遮天,乾坤失色,日月无光。

红尘布帛释放三千红尘丝,如水缠绕而上,每一道红尘丝都弥漫沉沦意,削弱戒尺一丝威力。

千年红尘意与千年书生气激荡,如针尖对麦芒,暂时难分高下。

———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翠屏山,朝光真君与阴府主僵持。

青崖山,闲月真君与蟾蜍妖胶着。

郡城里,儒家大贤与八尾狐相持。

浮云县、紫霞宗、庆阳宫等大小战场在风阳郡遍地开,太平教蓄谋已久,此番爆发有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数万里地域,特别是八尾妖狐声音传来后,各地太平教徒更疯狂,部分百姓动摇,甚至有些小势力倒戈。

当九尾妖狐声音响起时,求真观众道面色沉重,解开疑惑,明白郡城究竟发生了啥变故,原来是太平余孽卷土重来,再次谋反,真龙与万妖恐怕只是马前卒。

也有不少江湖客与修者心怀大义,紧急支援,涌向各方战场,浮云山是主战场之一,被重点照顾,浮云山脚下来了上千援军,他们身份复杂,江湖武者、儒家学子、农家修者、墨家游侠等,甚至有练气修者前来,只是他们没上山,而是在山下布置阵法,设下陷阱,准备迎敌。

这一幕,求真观众道本来不知,直到浮云山脚下亮起璀璨阵光,杀气腾腾,他们才猛然发现,振奋之余,也心存疑惑:为何援军停留在山下,丝毫没有赶赴此地的迹象?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