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怎么也没想到,大汉的一个太监都有这么大的本事,居然破了汉朝这么多年来制定的针对匈奴的汉化政策。
后悔归后悔,可刘恒知道,晁错既然提出来,必然有他的解决办法。
果如刘恒所想,晁错是想抬高自己的价值,先以中行悦的事情起头,再趁机呈上自己多年的成果,这样才显得自己的功劳大。
事实证明,晁错是有本事的,可有时候也是太急于表现自己了。
……
晁错趁机呈上了自己的《言兵事疏》,奏给了刘恒。
这封奏疏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慎选将领,用兵要道,互有长短,以夷制夷。
慎选将领,晁错认为要破匈奴必须有良将,由良将出击相互配合。
因为要和匈奴大规模开战,必须深入匈奴境内,而如今汉朝对匈奴境内一无所知,若没有良将这样相互配合的话,只怕还未深入匈奴,便会引得大败。
用兵要道,晁错认为用兵有三个关键因素:地形,训练有素的士兵,合适的兵器。
利用好不同的地形,发挥好步兵、骑兵、弓弩兵各自的优势,这才是大汉制胜匈奴的关键。
互有长短,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要靠劫掠汉朝人为生,打完就跑;而大汉是农业的民族,国家要想应对,匈奴就必须放下手中的农活,全力以赴,可那样老百姓就没有饭吃。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可以参军的百姓,前往边塞上居住,形成一道天然的长城,平时耕种劳作,战时保家卫国。
以夷制夷,匈奴最擅长的是骑兵,以如今汉朝骑兵的实力,靠骑兵正面交战,不可能是匈奴人的对手。
因此,我们必须要引进外援,团结一切对抗匈奴的力量,建立匈奴籍的兵团。
同时还要大量的屯田养马,为未来击败匈奴做好准备。
未来开战之时,在险阻的地区,用引入的匈奴外籍兵团进攻,可以做到互有胜负。
在平原和开阔的地区,可以以大汉的战车和弓箭相互配合,二者合一相互支援。
如此,我们可用的战略战术,要远比匈奴人多得多。
这封《言兵事疏》,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将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对比,匈奴和汉朝的优缺点,以及如何用对匈奴,汉朝接下来要做什么等写的明明白白。
刘恒看完,对晁错的才能大加赞赏,但并没有当即提拔他。
他已经是太子的人了,现在不宜提拔过快,未来太子即位后再提拔他,可以更好地为太子积累人脉。
晁错走后,刘恒又叫来了云哥,好好商量了一下这其中的政策。
苏云看过晁错这封奏疏后,对晁错也是大加赞赏。
这挑选良将相互配合,在汉武帝击败匈奴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培养的良将。
这屯田养马,也为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够打通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便是靠着屯田政策。
汉武帝打下匈奴的地盘后,便将汉人大量的往那些地盘上迁徙,从而将这些地盘全部固定到汉朝的领土上。
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打仗极为烧钱的原因,百姓肯定不愿迁徙到异国他乡啊,汉武帝不得不动用大量的钱财逼他们就范,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可事实证明,汉武帝这么做是对的,由于汉朝时期的生产力低下,朝廷对地方的实际控制能力比较弱。
如果不大量的迁徙百姓过去,匈奴很快就会把这些地盘再抢回去,这仗打的就没必要了。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