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水浒传〉第 119 回解析》的解读:

(一)《〈水浒传〉第 119 回哲思探微》

水浒百回蕴哲思,智深坐化道心持。

公明衣锦还乡梦,易理乾坤变幻知。

命运无常终有定,阴阳互转总相宜。

江湖浩渺波澜起,名着深研悟妙奇。

(二)诠释:

这首诗围绕《水浒传》第 119 回,结合周易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其中的道理和深意,体现了故事中命运的变幻、阴阳的转化以及其蕴含的哲理之妙。

诗的首联指出《水浒传》这一百多回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鲁智深的坐化体现了他对道的坚守。颔联则描述了宋江衣锦还乡的情景,同时也点明了周易中乾坤变化的道理。颈联强调命运的无常和确定性,以及阴阳相互转化的适宜性。尾联总结了整个故事如江湖般浩渺,波澜起伏,通过深入研究能领悟到其中的奇妙之处。整首诗以周易哲学为线索,深入剖析了《水浒传》第 119 回的内涵与意义。

(三)详细介绍水浒传第119回回目,经典梗概,经典诗句,经典情节,经典典故,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指导思想,文化价值,文化传承,历史传承

《水浒传》第119回回目: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

经典梗概:

柴进卧底立功:柴进化名柯引成为方腊的驸马。在与宋军交战时,他与关胜、花荣、朱仝等将领配合,先佯装战败,之后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在战场上,众人围杀了方腊阵营中厉害的皇侄方杰,导致南兵大败,方腊逃走。

阮小七惹祸:阮小七杀入内苑深宫,搜出方腊的平天冠、衮龙袍等衣物,他觉得好玩便穿上在宫中嬉闹。童枢密带来的大将王禀、赵谭看到后十分不满,与阮小七发生冲突,虽被宋江劝和,但二人记恨于心。

鲁智深坐化:方腊逃亡途中遇到鲁智深,被其活捉。鲁智深在六和寺听到浙江潮信,想到师傅之前对自己说的偈语,当夜圆寂。

武松出家及众人结局:武松因折臂在六和寺出家,八十而终。杨雄、时迁、林冲、杨志等人陆续病逝。宋江率领余下三十六员将领归乡,接受天子封官赐赏。

经典诗句:

“铁石禅机已点开,钱塘江上早心灰。六和寺内月明夜,三竺山中归去来。衲子心空圆寂去,将军功遂锦衣回。两人俱是男儿汉,不忝英雄济世才。”这首诗既体现了鲁智深的禅机已悟、心灰意冷,又表现了宋江等梁山好汉征战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情景,与本回的主要情节相呼应。

经典情节:

柴进卧底反戈:柴进深入方腊阵营做卧底,获取方腊信任后在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情节展现了柴进的智勇双全和梁山好汉的策略智慧。柴进从一个贵族子弟转变为深入敌营的卧底,这种身份的反差和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使这个情节成为本回的重要看点。

鲁智深坐化:鲁智深一生杀人放火,却在听到潮信后突然顿悟,留下“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后坐化圆寂。这一情节充满了佛教的禅意和对人生的思考,也体现了鲁智深的人物性格转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场景之一。

经典典故:此回中没有特别独立的经典典故,但鲁智深坐化这一情节与佛教的一些理念和传说相关。在佛教中,高僧大德的坐化、顿悟等事件常常被视为修行有成的表现,鲁智深的坐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佛教文化的影响。

主题思想:

本回通过对梁山好汉们征战方腊后的种种结局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梁山好汉们在经历了招安、征战等一系列事件后,死伤惨重,曾经的兄弟情谊在战争和权力的影响下也变得复杂微妙。

同时,通过鲁智深的坐化,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鲁智深从一个鲁莽的武夫转变为一个领悟禅机的智者,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心思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以及梁山好汉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抗争和无奈。他们虽然曾经英勇反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出家为僧,有的接受了朝廷的封赏,成为了封建统治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作者对梁山好汉们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作者又受到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希望梁山好汉们能够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从而实现“忠君报国”的理想。

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第119回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例如,对鲁智深坐化的描写,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文化价值:小说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回中对战争的描写、对宫廷生活的刻画等,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精神文化价值:梁山好汉们的忠义精神、反抗精神、团结精神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文化传承: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被广泛传颂和传承。第119回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通过小说、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被演绎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水浒传》的文化内涵。

其中的一些精神品质,如忠义、勇敢、团结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所传承和弘扬。例如,在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梁山好汉们的影子。

历史传承:《水浒传》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夸张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末年的历史现实。第119回中对梁山好汉们征战方腊的描写,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水浒传〉第 119 回解析》

《水浒传》第 119 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这一回目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回时,更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玄机与智慧。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其核心观念之一。这一观念在本回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鲁智深的坐化与宋公明的衣锦还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恰如阴阳的两极。

鲁智深,这位豪爽直率、力大无穷的好汉,他的一生充满了阳刚之气。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他的勇猛与正义。然而,在浙江坐化这一情节中,我们却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坐化,意味着他放下了尘世的纷争与欲望,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这一过程,就如同从阳刚走向了阴柔,从躁动走向了宁静。

与之相对的是宋公明的衣锦还乡。宋江作为梁山好汉的领袖,一直怀揣着招安的梦想,希望能够为兄弟们谋得一个光明的前程。最终,他带领兄弟们接受招安,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衣锦还乡。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一种阳的表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隐藏的无奈与悲哀。梁山好汉们在招安后,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与磨难,死伤惨重,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本回中,鲁智深的坐化与宋公明的衣锦还乡,也反映了命运的无常与变化。鲁智深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好汉,但最终却在命运的安排下选择了坐化。宋公明一心想要为兄弟们谋一个好的出路,但最终却发现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他们的命运如同周易中的卦象一样,不断地变化着,让人难以捉摸。

同时,这一回也体现了周易哲学中“时”与“位”的重要性。鲁智深和宋公明在不同的时刻,处于不同的位置,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局。鲁智深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坐化。宋公明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兄弟们的未来,选择了招安。他们的选择,都受到了当时“时”与“位”的影响。

在周易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中和”。本回中,虽然鲁智深的坐化与宋公明的衣锦还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中和。鲁智深的坐化,代表着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宋公明的衣锦还乡,代表着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实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平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本回中其他人物的命运。比如林冲,他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因为被陷害而落草为寇。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也反映了周易中“否极泰来”的道理。还有武松,他在经历了断臂之痛后,选择在六和寺出家,这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一种领悟与超脱。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