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代菜也是当年的一个潮流,1958年大跃进之后,人们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的做法造成粮食极度短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采取了一个应急措施: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以副食代替主食。比如以产量高的红薯、胡萝卜、白萝卜代替粮食作主食,有的地方将玉米杆磨碎当主食。这种做法称作“瓜菜代”,又叫“以副代主”,成为1959年以后流行全国的一个口号。
瓜代菜虽然有量大的优点,可是缺点也很是明显,那就是这些东西除了顶饿,没有任何价值。
淮河一南还好一些,能够代替的瓜果不少,但是淮河一北却少得可怜,齐鲁海滨还算凑合,可是到了冰天雪地的关东山,除了萝卜白菜地瓜蘑菇几乎没有什么时令蔬菜,以至于在关东山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好:“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也是因为这个才有了“瓜果半年粮”的话茬。
张铁军一边用篝火煮着热水,一边朝着热水里面扔凉窝头,放空心神的他将目光放在了“新房子”上。
大福虽然已经被送到了赵宁宁那里,可是鸟窝还在。
空荡荡的石屋还算干净。
但是要在这里住,一两天还行,要是在这大硬块石头上住上一个十天半个月的,腰杆还有肩膀头子不报废才怪。
关东山的春夏秋加起来差不多有五个月。
为了应付这五个月,张铁军准备在菜地旁边搭上一个窝棚。
窝棚不比谷仓,要求也不高,主要能住人就行。
张铁军用粗壮的松树干当作柱子,用一些松柏当作领子,中间的缝隙也被干草填满。
窝棚一般都是圆锥形状的,因为没有许多树木来做支撑,又要经受得住蒙蒙细雨和冬日轻雪的考验,这种筑造结构就显得很是方便,斜面松柏不会那么容易的积压,由于不需要用石块打地基,也不需要夯实土墙,所以窝棚搭建起来,就非常快捷。
在挖通了几条防水沟后,张铁军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
早上热水泡窝头,中午就要吃一些荤腥了,在石洞内早已经风干的肉条切下来就能直接吃,坐在窝棚旁边,张铁军开始在脑海中布局这个荒地该如何谋划。
别看垦得简单,不过里面的学问那是不小。垦多了,后期土地施肥营养可能都跟不上,垦少了,量很有可能又不够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