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危机当中,摩西为百姓向神代求(民11:2),这一行为预表了基督作为中保的角色(提前2:5)。神的审判总是伴随着悔改的机会,就如同祂对尼尼微城所展现出的怜悯一样(拿3:10)。
四、现代信徒的信仰危机:与以色列人抱怨的相似性
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抱怨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其实是人性软弱的典型体现。现代的信徒虽然没有经历过旷野漂流,但却常常陷入与之类似的信仰危机:
1. 对“属灵旷野”的不满
许多信徒在信仰的初期,往往会经历一段“属灵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祷告得不到回应、教会生活变得琐碎、灵修过程变得枯燥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就像以色列人一样,不禁发出质疑:“神真的与我同在吗?”(参考出17:7)。这种“属灵疲惫”有可能逐渐演变成对信仰的冷漠,甚至最终选择放弃信仰。
2. 世俗享乐的诱惑
以色列人怀念埃及的“黄瓜、西瓜”,而现代人则很容易沉迷于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或者物质主义的陷阱之中。当信徒将世俗的价值观念置于属灵追求之上时,就如同保罗所说:“以地上的事为念”(腓3:19),从而失去了作为天国子民的身份。
3. 对神主权的不信任
在诸如疫情、战争、经济危机等全球性的动荡面前,信徒可能会像以色列人一样发出质问:“神为何允许苦难发生?”约伯的朋友以利法曾错误地将苦难等同于刑罚(伯4:7 - 8),但神在《约伯记》中的回应表明:祂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畴(伯38:1 - 4)。现代的信徒需要学会在未知的情况下,依然信靠神的良善。
4. 群体性的信仰妥协
以色列人的抱怨因“闲杂人”的煽动而迅速扩散,在当今的教会中,也可能会因为世俗化潮流、成功神学或者道德相对主义等因素的渗透,而逐渐失去分别为圣的见证。保罗曾警告提摩太:“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提后4:3)。
五、从以色列人的失败学习属灵功课
1. 培养感恩的灵性
保罗劝勉信徒:“要常常喜乐,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6 - 18)。感恩之心就如同抵御抱怨的疫苗。倘若以色列人能够每天为吗哪而感恩,而不是抱怨其单调,那么他们就能够以喜乐的心态继续前行。
2. 操练信心的忍耐
《希伯来书》着重强调:“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来10:36)。雅各也指出:“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1:4)。旷野的旅程是信徒信心成长所必经的道路。
3. 扎根于神的话语
以色列人因为忘记了神的应许,最终导致信心崩溃。《诗篇》119:11提醒信徒:“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每天坚持读经和默想,能够帮助信徒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站稳脚跟。
4. 建立属灵群体的支持
以色列人的失败,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群体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新约则强调“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4)。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林前12:27),应当以真理和爱心相互扶持。
5. 仰望基督的榜样
耶稣在旷野中受到魔鬼试探时,凭借着“经上记着说”(太4:4、7、10)成功胜过了一切抱怨的试探。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如同终极“旷野之苦”的磨难,却始终没有质疑父神的旨意(路22:42)。信徒应当效法基督,“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 - 2)。
结论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的抱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信仰旅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忘恩负义、急躁冒进、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群体性的软弱。这段历史不仅仅是旧约中对后人的警戒,更是现代信徒审视自身的一面镜子。在当今时代,教会同样面临着世俗化、物质主义以及信心危机等诸多挑战,但神始终是信实可靠的:“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林前10:13)。
以色列人的故事虽然以悲剧作为开端,但并没有以绝望告终——尽管有一代人倒在了旷野之中,神依然信守承诺,带领新一代的人进入了应许之地。这一事件预表了基督的救赎:祂在旷野中战胜了一切试探,为所有相信祂的人开辟了一条通往永恒应许的道路。信徒应当以这段历史为鉴,在遭遇属灵低谷时,及时转向神,以感恩、忍耐和顺服的态度,在“旷野”中彰显出坚定的信心,直至“进入祂的安息”(来4:11)。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