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百姓都吃饱了吗?
事情真的闹大了!
皇帝亲农,本是应有之意。
但从礼法制度上来说,也不是要求皇帝随随便便什么时候都扛着一把锄头下地干活。
每年开年之后,朝廷就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皇帝也会在开春之日,亲下田地耕种,以示亲农。
现在不节不年的,皇帝竟然也扛着把锄头下地,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可现实就是,连皇帝都开着扛着锄头刨地了,文华殿前的其他官员便更不敢偷懒了。
哪怕他们原本只是做做样子。
可现在不光是皇子亲农,就连皇帝老子也开始刨地了,他们再不能偷懒。
有几分力,就得全都用在眼前这块地上。
朱翊钧更是提溜着他那只装着石子的竹篮,一溜烟的就窜步到了朱载坖跟前。
小屁孩仰着头,满脸的骄傲。
“父皇,儿臣今天一直在捡石子,那边还堆了好多。”
“都是儿臣从地里捡的!”
朱载坖这会儿已经慢慢适应了用锄头刨地,见到儿子提着装了不少石子的竹篮,脸上露出赞许的笑意:“钧儿若是累了,可以在旁歇息会儿。”
朱翊钧立马将脑袋摇的和拨浪鼓一样:“我不要!严师傅说了,谁干活干得好,就能得到夸奖和赏赐。”
一旁已经带着人快要将文华殿前半边地弄完的严绍庭,顿时满脸黑线。
自己说的意思可不是这样的!
这小屁孩定然是因为自己想要好处,才扭曲了自己的意思。
他连忙上前,躬身作揖:“微臣参见陛下。”
朱载坖只是随意的挥了挥手:“这孩子如今痴迷甜食,整日都在想着瞒过他母妃多吃些。”
对自己儿子那点尿性,朱载坖还是一清二楚的。
不说儿子一撅屁股会拉什么屎,至少也知道这小子是没憋什么好屁。
朱翊钧仰着头,见父皇挑破自己的小心思,立马憋着嘴满脸的不乐意。
朱载坖却不管儿子,看向在场刨地干的热火朝天的众人,笑着说道:“朕虽然不常农事,也知道农耕有序,今日还是早些将这两块地刨好整平,想来明日就可以洒肥而后选种栽种了吧。”
“我要种红薯!”
“钧儿最爱吃甜甜的烤红薯了”
一听到要种庄稼,朱翊钧立马举手欢呼。
朱载坖依旧是满脸笑容:“那就种上些红薯。”
皇帝说话间,周围官员自然是一边继续刨地,一边悄悄的注视着。
朱载坖扫过众人,朗声道:“朕忙于国事,无法日日亲农。但今日太子少保授业农事,却让朕深感惭愧。一国之君,何以远农?往后皇子于文华殿读书,每日都要亲农。这块地便算是皇子的一份课业,待秋日来临,朕与诸卿一同考校皇子课业。”
这算是当众定下了朱翊钧今年读书之余,还必须要耕种文华殿前这块地的事情了。
这是大义。
既然皇帝都开了口,没人敢反对。
严绍庭与高拱等人则是躬身作揖。
“皇上圣明。”
朱载坖却是摇起了头:“朕不过允了一桩事而已,何来圣明?若当真这般议论,该是天下百姓最是圣明,是他们每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天下,才有了仓禀实。若这殿外一块地能有收获,若能以此叫天下人心系农事,方才不负朕今日给皇子增添课业之意。”
瞧着朱载坖满脸感怀,一副杞人忧天的模样。
严绍庭不得不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果然只要是个人坐在皇帝的位子上,所想的事情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就会和过去大相径庭。
哪怕是个平庸之辈,只要不是昏君,当了皇帝也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将所有的事情和江山社稷、天下黎庶联系在一起。
就在皇帝感怀天下的时候。
高拱忽然放下手中钉耙,站了出来。
“皇上圣明无双,心系天下,担忧黎庶,此乃仁德仁政所致。”
“臣奏请,皇上今日当以皇子亲农耕耘为机,降旨传谕天下,明嘉隆新政,清查天下田亩,查明荒地、隐田,换耕于民,使仓禀实、国家富裕,百姓再不受饥寒碌碌之困。”
任谁也没有想到,首辅高拱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如此巧妙的站出来再说这件事情。
度田!
虽然先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降旨,但如今朝中嘉隆新政依旧是聚焦在整饬吏治上。
没想到高拱会在这个时候,忽然重提度田。
看他的模样,显然是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嘉隆新政从整饬吏治一事上转移到度田一事中去。
高拱是要推进新政深入下去。
李春芳顿时目光一闪而过,眼底浮出几缕焦急和不安。
几乎是同时。
赵贞吉和高仪两人默契的躬身抱拳。
“臣附议。”
“时逢新朝,陛下御极,朝廷当再开新颜。国朝已有二百年,传承数代,天下田亩之数早已挤压,此时当查明天下田亩,重新厘定田政,梳理田赋。”
高仪是高拱推荐入阁的,当高拱开了口,他自然要紧跟而上。
赵贞吉则是在内阁负责户部等事宜。
而他之所以入阁,也是严家以他清查江南田亩之功推荐入阁。
这是他的本差。
自然也要大力支持。
见到两人几乎同时开口支持,李春芳赶忙站了出来。
不能让更多的人表明态度,附议度田一事了。
李春芳满心担忧,沉声道:“启禀皇上,度田乃先帝立下的旨意,如今朝政用新,自然是要清查田亩,革除旧弊。但此事甚大,便是臣等在中枢呼应,地方上却是盘根错节。若匆忙交办,恐怕各地都会有反对之声再起,难免会引发乱子。且不论两京一十三省,若要一并查明现有田亩,需要耗时多少,需要人力几何。臣以为,不如借鉴严少保当初之言,新政择几处府县试点,期间亦可查缺补遗,防范于未然。待试点无虞,自然可以慢慢铺开。”
高仪当即双眼瞄上李春芳:“李阁老,度田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清查田亩,还耕于民,百姓得了实惠,家中存粮增多,朝廷也得了实在,每岁田赋增添,如何就会引发乱子了?难道要因为某些个过去多占了好处和利益的人,就要将这等大好事缓办?如此,岂不是要让这些坐享其成之辈,继续多得好处?”
回怼完李春芳后。
高仪又转身看向皇帝。
“陛下,臣以为朝廷必须尽早度田天下,凡有反对之声,则必然是身系利益之辈。寻常百姓,乃度田之后方才得利之人,如何会反对新政度田?更不可能不懂我皇仁政,唯有那等窃以私利者方才心生不满。臣进言,朝廷新政度田,若有反对阻拦者,当以严法论处!”
高仪一番话说完。
高拱立马投来一个赞许的目光。
什么乱七八糟的反对和乱子。
谁敢反对,自己就法办了谁。
李春芳却不能不反对,再次开口:“皇上,臣非阻拦新政度田之策,乃天下九州万方,情形复杂。此事当缓办而不可用急,当徐徐图进而不可一朝铺开。便是要法办反对之人,也不能明知地方皆存不满仍要全数推行,届时天下生乱,朝廷又如何能有精力尽数镇压?怕是要首尾不顾,顾头不顾尾。诚不如缓缓操办,一地一地推之,待朝廷占据大义大局,方可如鱼如海,一朝席卷天下,度田九州。”
这就是反对派的厉害之处。
从来不会正面反对,只会从别处旁敲侧击,各种举例论证。
可最后,他们目的却就是要坏了事。
而且李春芳这般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天下一府一县出了问题,生出乱子,朝廷可以轻轻松松的镇压平定。
可若是天下皆乱,朝廷根本就没有精力和办法去处理。
高仪目光紧锁,思考着该如何反驳李春芳的话。
赵贞吉则是双眼扫视在场。
果然不多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