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赵恒呵呵一笑,他当然知道王钦若和寇准之间的那档子事,可寇准眼下是国家的大功臣,他也不好直接得罪寇准,但他也不想委屈了自己的这位王爱卿,身处两人夹缝之间让赵恒也觉得王钦若的这个请求不失为避免二人矛盾激化的万全之法。于是,王钦若被罢免参知政事之职,从此跟寇准眼不见心不烦。王钦若由工部侍郎平调为刑部侍郎,此外赵恒还特意给他发明了一个职衔以示恩宠——资政殿学士(王钦若是宋朝首个获此职衔的大臣,此后这个头衔就成为了两府大臣的专属勋章)。

王钦若以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躲过寇准的纠缠,可他想错了,寇准似乎打定了主意要跟他玩下去。话说这王钦若虽然不再跟寇准一起上班,但朝会的时候两人还是要见面,寇准这个捣蛋鬼就在这上面又给王钦若添了一把恶心。

每次朝会的时候大臣们都得按照官爵的大小来排队,王钦若之前是由翰林学士升任的参知政事,他的站位在宰相的后面,你诸如翰林学士之类的官员都得站在他的后面。在寇准看来,既然你王钦若现在不是参知政事了,你的位置是不是应该往后挪一挪呢?那又该挪到哪里呢?寇准利用自己手里的宰相权力把王钦若的位次就给排到了翰林学士李宗谔的后面,这摆明了就是要当众羞辱王钦若。为啥?因为王钦若之前就是翰林学士,而如今他不但无过反而对国家有功,可他的地位竟然不升反降,而且还是寇准的刻意安排。这事别说是心眼和心术都不那么正的王钦若,就算是正人君子恐怕也会心有芥蒂吧?

王钦若对此的反应当然是大怒:我王钦若可是有功于朝廷和社稷的,这是皇上和满朝文武都承认的事实,而我这次是主动请辞参知政事,可我的原有官职并没有被降级,你寇准凭什么要这样折辱我?我都躲开你了,你却还是要揪住我不放。那好吧!既然你执意要与我为敌,那我王钦若应战便是!

在说到两人之间的这段恩怨时,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王钦若的奸人和小人本性所致,但其实寇准的责任也不小,甚至可以说是他逼着王钦若与他为敌。依照寇准先天没心没肺的好玩本性,他可能就是觉得逗老王玩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他倒没想过要把王钦若搞倒搞臭,可王钦若却不是这样。此人心性敏感,他远没有寇准那般的洒脱和神经大条,再加上寇准之前可是把他推到了大名府那个火山口上去接受炙烤,如今新仇旧恨他可要跟寇准一起算一算了。

至于如何搞倒寇准,这对王钦若这等聪慧之人来说实在是不要太容易了,因为寇准这时候几乎是一个毫无防备的靶子。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一个人如果太过得意忘形同样会被他所身处的环境所不容,不知收敛之人甚至迟早会从高处跌落且摔得粉身碎骨。

前面说过寇准因澶渊之盟而居功自傲,他觉得自己有再造社稷之大功,百姓们都应该感念他的功绩,甚至连赵恒都得感谢他为这个国家以及皇帝本人带来了难得的和平岁月。这段时间寇准有多牛气从一个微小的事件里就可以看出,那就是他已经狂妄到参加朝会的时候可以先于赵恒离开大殿,而赵恒还得站起身来目送他离开。自宋朝立国以来,寇准是第一个做出此等大不敬之事的人,要命的是,他竟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寇准的悲哀之所在。年少成名且年少科考及第导致他自视甚高,一个一直在顺境里前行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那些如履薄冰之人为何要低调做人。更可怜的是,他枉负一身的学识却不知道王莽、曹操和董卓之类的人为何会有那般的下场或名声。他当然知道这些人和这些事,可他必然不会把这些人跟他此时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身处局中自然就难识庐山真面目,也因为他自觉对赵氏王朝忠心不二。很遗憾,这仅仅只是你寇准的想法,这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想的。

赵恒呢?这个乖宝宝皇帝对于寇准的不敬丝毫不介意,因为他早就习惯了。之前的吕端、李沆和吕蒙正,这三位宰相哪一个不是他为之而尊敬不已的人,见到这些人他虽然接受他们的参拜但却在任何时候都是对其以师礼待之,他已经被宰相们给“虐”习惯了。至于寇准,按年龄、辈分和资历,寇大宰相也是赵恒的叔叔辈,况且寇准早就是名声在外且如今又对江山和社稷有大功,既然如此他对寇准放纵一点又有什么不可呢?

在这类事情上,赵恒和寇准彼此都是神经大条之人,他俩都没把这些放在心上,这也不怪他们,谁让这二人都还没有从澶渊之盟的兴奋里缓过劲儿来呢?他们这时候都还在天上飘着,脑子还晕得厉害,可宋朝的明白人却比比皆是,比如此时远在西川成都为赵恒镇鼎西南重地的张咏。

作为和寇准、李沆、王旦等人一起中榜的同年进士,与寇准私交甚笃的张咏在成都听闻了寇准在京城里的一些所作所为之后是不胜叹息并为寇准的未来所担忧。在张咏看来,此时的寇准几乎与西汉的权臣霍光无异。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