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权衡各位皇子的优缺点后,苏晴发现二皇子虽然平日里有些浮躁,做事缺乏耐心,但经过那次风波后的教训,他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治国之道,向朝中的老臣请教,对民政之事也越发关注起来,展现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而且,二皇子思维敏捷,常有一些独特新颖的想法,若是加以引导和培养,日后说不定能成为一位开明且有创新能力的君主。
相比之下,大皇子虽然稳重,可过于墨守成规,面对日益变化的天下局势,可能会难以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决策。三皇子依旧侧重于军事,对民政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难以做到军政兼顾,全面治理国家。
其他皇子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苏晴在为新皇人选殚精竭虑之时,朝堂上下却渐渐兴起了一股别样的声音。那些曾亲眼目睹苏晴在晋王病重期间以及驾崩后,以强硬手段稳定朝局、铲除异己、用心处理政务、心系百姓生活的大臣们,心中对她越发敬佩。他们私下里聚在一起商议,觉得与其从几位皇子中挑选新皇,倒不如推举苏晴登上皇位。
一位老臣率先在朝堂上站了出来,朝着苏晴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神色严肃地说道:“贵妃娘娘,臣等这段时日观娘娘处理诸多事务,皆公正合理、雷厉风行,且娘娘心怀天下,对我朝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所颁布的政令也皆是利民之举。陛下驾崩后,若不是娘娘力挽狂澜,这朝局怕是早已乱成一团糟了。臣等思来想去,觉得娘娘您德才兼备,有能力担当这一国之君的大任,臣等恳请娘娘登基为皇,继续引领我朝走向繁荣昌盛啊。”
这位老臣的话音一落,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纷纷附和,觉得此提议甚好。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苏晴的种种功绩,夸赞她的能力与品德,一时间,推举苏晴登基的呼声越来越高。
后宫之中,那些原本还在为各自皇子争位而操心的妃嫔们,听闻此事后,也都愣住了。可细细想来,苏晴这些日子展现出的手段和对后宫的管理,确实让人心服口服,若她真能登基,或许对这后宫、对整个朝廷都是一件好事,于是也有不少人默认了这个提议。
苏晴站在朝堂之上,听着众人的推举之声,心中既惊讶又惶恐,她赶忙说道:“诸位大人,万万不可如此啊,本宫不过是一介女子,承蒙陛下厚爱,才有了如今的地位,这皇位干系重大,本宫何德何能,怎敢觊觎,还望诸位大人莫要再提此事了。”
然而,大臣们却不肯罢休,依旧苦苦劝说,他们觉得在这等局势下,苏晴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她登上皇位,才能让朝廷继续安稳地发展下去。
面对大臣们的热情推举,苏晴心中满是纠结与不安,她深知这皇位背后承载的是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也自觉难以担此重任。
苏晴再次朝众人摆了摆手,语气诚恳且坚定地说道:“诸位大人,本宫感激你们对本宫的认可与信任,可这皇位传承,向来有着祖宗的规制,哪有女子登基为皇的道理呀。况且本宫出身低微,虽承蒙陛下眷顾,得以在这宫中立足,可若真坐上那皇位,怕是难以服众,还会引来诸多非议,于朝廷的安稳并无益处啊。”
一位大臣上前一步,说道:“贵妃娘娘,祖宗规制也是人定的,也需顺应时势而变呀。如今这天下,谁有能力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便担得起这皇位。娘娘您的能力和功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又何须在意那些虚礼呢?至于服众一说,娘娘您这段时间掌控朝局,那些心怀不轨之人都被您整治得服服帖帖,这已然说明了您的威望,还望娘娘莫要再推辞了呀。”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称是,继续劝说着苏晴,可苏晴依旧不为所动,她说道:“诸位大人,本宫心意已决,无论如何,这皇位本宫是断不能接受的。咱们还是应当从几位皇子中,仔细挑选出一位德才兼备、心怀天下之人,好好培养,让其担当大任才是。”
见苏晴如此坚决,大臣们也不好再强求,只是心中都觉得十分遗憾,他们觉得苏晴若能登基,必能开创一个不一样的盛世,可如今她不肯,那也只能尊重她的意愿,继续商讨皇子们的事情了。
可这推举苏晴登基的事儿,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也渐渐听闻了此事,开始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女子登基太过惊世骇俗,也有人觉得若苏晴真能登基,那或许是百姓的福气,毕竟她之前做的那些事,都是实实在在惠及百姓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