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绣:以锁链状针脚绣制,线条富有弹性,常用于勾勒图案轮廓或表现线条装饰性。
套针:针脚相互套叠,分单套针、双套针等。能使色彩过渡自然,表现物体细腻质感,常用于绣花卉、动物。
打籽绣:绣线在针上绕圈后从织物穿出形成小籽,立体感强,用于绣花蕊、点缀图案。
乱针绣:针法不规则,线条交叉重叠,依画面明暗、色彩变化运针,表现光影与质感,适合表现油画、水彩画风格。
以下是一些刺绣作品、作者及针法的具体解析:
《十八尊者册页》-管道
- 针法:主要采用齐针铺纹平绣,间以抢针法、旋针法
- 具体解析:齐针铺纹平绣使线条排列整齐、均匀,绣迹如同笔翰图绘,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形态、服饰等细节。抢针法的短直针脚按纹理起抢构绣,用于表现尊者的肌肉纹理、衣物褶皱等,使图案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旋针法依绣纹放射状地顺势刺缀,在表现人物的头发、胡须等方面,能体现出毛发的自然走势,疏密、轻重、逆顺,循丝理而参差运针,将丝线的光泽与柔顺结合运用,恰到好处。
“静物花卉”苏绣画-姚惠
- 针法:乱针绣
- 具体解析:乱针绣脱胎于传统苏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针无定法、色无定则。绣者借鉴油画的色彩搭配与素描的衬影法,手眼心境合一,以针作画,针脚纵横交叉,分层重叠加色,似乱不乱,绣面深厚,具有磅礴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运用数百种颜色的丝线,塑造出细腻逼真的光影效果,将西方静物花卉绣出了油画般的效果。
“银红巧对”苏绣画-姚建
- 针法:乱针绣
- 具体解析:绣者在创作时先反复酝酿,对乱针方式与线型心中有数。第一遍大面铺色,乱中有序,为画面奠定基础色调和大致轮廓;第二层深入细化,勾勒结构,使牡丹与太湖石的形态更加清晰、细致;第三层统合整体,精细调整,对画面的色彩、光影等进行最后的优化,巧妙地平衡了乱针绣繁杂的针法与清新简雅的画面氛围,使明艳的牡丹与雅致的太湖石掩映成趣,层次分明,意境幽深
《清明上河图》汴绣-豫荐匠
- 针法:平针绣、散套绣、反戗绣、蒙针绣、滚针绣等多种针法
- 具体解析:平针绣用于绣制人物,要求扯线松紧一致,用线粗细均匀,疏密得当,交叉不重叠,不漏底,轮边缘整齐,以表现人物的形态和服饰。散套绣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渡,柔和逼真,质感强,用于蓑衣、草篷车、茅草屋等的绣制,突显立体感。反戗绣是传统绣蝴蝶技法的演变,用于绣制瓦片等。蒙针绣用与画面相同的色线在画面平行施针,线距较稀,画面显露,用于绣柳树、汴河水及横针蒙地,起到烘染画面的作用。滚针绣适合于绣制水纹、云、人物衣纹以及线条和较细的柳树枝条,能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汴河水的动感。
针线绣在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方面
针线绣以针法细腻、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着称,可细腻呈现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它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涵,许多刺绣作品成为艺术珍品被收藏。
文化方面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针线绣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不同地域的刺绣风格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增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经济方面
在历史上,刺绣产业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如苏绣、湘绣等产地,刺绣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如今,刺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
社会生活方面
针线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装饰等,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也成为社交和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如传统婚礼服饰等。此外,刺绣活动还能培养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有益身心健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