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今天来镇上,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就是买月饼。

今天是中秋佳节。

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月饼称得上是奢侈品,只有到了中秋节,供销社才会供应月饼。由于物资供应不够充足,月饼的数量十分有限,往往得费一番周折,用上粮票才能买到。

而且在此之前,还需要凭专门的糕点票或者饼干票才能购买。

如今市场上的月饼种类屈指可数,主要有自来红、自来白、提浆等。提浆月饼制作相对简单,仅用面粉、糖浆、麻油等调和而成。

宋阳也记不清如今供销社里月饼的具体种类。

他手头还算宽裕,冯晓萱收购野味时,常有猎人想用野味换粮油布票,他近水楼台,打个招呼就能换到。

两人吃完抄手,宋阳陪着冯晓萱来到镇外路边,等待运送青杠木炭的马车。

在这个年代,人们还不兴排队购物,每次供销社开门,大家就一窝蜂地往里挤,谁先挤到柜台前谁就先买,全看售货员的心情决定先卖给谁,现场总是乱哄哄的。只有当吵闹声实在让人烦躁时,售货员才会大喊一声:“排队!”

所以,宋阳此刻并不着急,距离供销社开门还有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先把东西交接好再去抢购。

虽说月饼供应量有限,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卖光,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还有不少人选择在家自己做些蒸糕,或者做一顿稍丰盛的饭菜来过节。

这次宋阳打算买的月饼、糖果等东西不少。

他准备给师傅李乘风送一些,再给上辈子教他竹篾编织的篾匠师傅也送点,王岳家自然也不能落下,当然,宁家父子三人的那份也必不可少。

送木炭的人来得比较晚,冯晓萱把收到的野味交给他后,也不急着回去,兴致勃勃地跟着宋阳往镇上的供销社跑去。等他们赶到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三四十人,还有不少人正从镇里的各个方向赶来。

正好赶上供销社开门,宋阳和冯晓萱把背篓往旁边一放,立刻跟着人群往里挤。

拥挤中,宋阳突然感觉自己手里被塞进一只柔软的小手,低头一看,正是冯晓萱的。

他心里一暖,赶紧紧紧握住,带着她一起往前挤。

这场景就像在公交车上被挤得双脚离地,喧闹嘈杂,宋阳甚至开始怀疑,难道现在大家都这么有钱了吗?

但实际上,他心里十分享受这种感觉,尤其是身后的冯晓萱紧紧贴在自己背上,每一次不经意的肢体触碰,都让他心潮澎湃。

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宋阳一看,发现今年的月饼种类竟然比以往丰富。

在他的记忆里,前两年的月饼大多是瓜子仁、青红丝和芝麻等馅料。

那时,能吃上一块在未来并不太受欢迎的“五仁月饼”,就能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如今,柜台上摆放的月饼仍以青红丝馅料居多。

青红丝,从名字就能看出,是青色和红色的丝状食材,叫“红绿丝”或许更为贴切。

它其实就是将橘子皮洗净后切成细条,再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浸泡,让橘子皮变得更硬、更有嚼劲,直到清洗后尝不出苦涩味,然后一部分染成红色,另一部分染成绿色。

在食用色素还不发达的年代,通常用红曲米和菠菜汁来染色。

最后加糖腌制、晒干,就成了糕点中常见的青红丝。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糕点里都有青红丝的身影,比如芙蓉糕、麻花、千层油糕,甚至连元宵都曾有过青红丝馅的。

单看制作过程,青红丝算不上什么珍馐美味,不过是糖腌的橘子皮,再难吃也差不到哪儿去。

在人们很少能吃到甜食的岁月里,它依然是许多孩子的心头好,毕竟还有很多人连这个都吃不上。

但在后来,青红丝却成了不少人童年的“噩梦”。

原因只有一个,很多时候吃到的青红丝根本不是橘子皮做的。

橘子皮虽不是什么名贵东西,但橘子并非一年四季都有,工厂总不能因为没橘子就停工。

于是人们发现,除了橘子皮,西瓜皮、萝卜皮、冬瓜皮、芥菜等许多原料染色后都能做成青红丝,制作工艺大同小异。

尤其是在物资没那么充裕的年头,五仁月饼里的坚果没多少,青红丝却必不可少,很多人的童年“噩梦”就此诞生——“配色艳俗”“一股塑料味”“永远都咬不动”,这是在物资充裕、手头有钱之后,人们对青红丝的评价。

大概唯一的好处就是,青红丝、冬瓜条加上大块冰糖,月饼馅料特别足,质地又硬,一块月饼能啃上半天。

让宋阳惊喜的是,今年除了五仁月饼,居然还有莲蓉、豆沙这样的“高档货”。

他也不含糊,一下子花了十三块钱和相应粮票,把五仁、莲蓉和豆沙等比较好的月饼都买了一些。

当然,那种小盆大小的豆沙馅荞麦月饼也没落下。

一家人围坐桌前,这样的大月饼才最有过节的氛围。

家里有几口人,就把这个圆圆的大荞麦月饼均匀分成几块,一人一块,完美诠释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好不容易买到月饼,宋阳一转身,就看到冯晓萱俏生生地昂着头,精致的小脸上满是汗珠,这一番拥挤让她别有一番韵味。

挤进来买东西已经费尽周折,想要出去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冯晓萱,丝毫没有转身往外走的意思,只是笑意盈盈地看着宋阳,紧紧抓着他的手。

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吵闹声越来越大,销售员终于忍不住大声吼道:“全都给我出去,排队!”

宋阳等的就是这句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