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大多只知县令而不知县尉呢?好像县级行政单位里只有县令一个官员一样,在影视剧中县官大多也就只有个知县老爷。
《续汉书·百官志》“县尉”条下自注日: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由此可知,县尉有拘捕盗贼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类似于今天的公安部门。
《职志令》明确规定:“诸巡检、县尉,遇在廨宇每日躬亲教阅,仍具注于历,监司因按阅取历点检。”也就是说县尉有指挥校阅弓手(民兵)的职责,相当于今天的县武装部。
除了上述的治安和军事职能外县尉还有刑事侦查、司法检验、缉私、押运钱粮税款、护送官员上任、巡逻维护水利设施等职务,总的来说县尉一职在县级行政单位当中还是很重要的。
关于县尉知名度低的原因我们先从县尉这个职务本身的发展说起。
县制的起源据说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其他诸侯国也有设县,“尉”已经秦、赵、燕三国能够看到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职权的官职不过名目不同。
秦朝确立郡县制,此后县尉的职权变化不大。明代取消了县尉,其职务归由兼任巡捕官的主簿、县丞或者典史负责,出现了有职无官的局面,不论是从职务还是职位县尉已经消失了;嘉靖朝以后县尉的职权渐渐聚拢到了典史手中,典史成了事实上的县尉。(例如著名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的阎应元便是典史。)
另一点则是县尉的设置不确定,大县或者治安差的地方可能会有两个乃至四个县尉(四个一般是京城才会有),而有的地处偏僻的小县没有设县尉的必要就可能由县丞、主簿兼任,当然县尉兼任其他两职的也有,县令则是每个县的标配(也有特殊的地方只有县尉兼任全部官职,这种称为尉司,特殊情况不论)。
接着我们来看影视剧中关于县级政权架构的描述(多数人对古代县的官员构成都是从影视剧来的),县令+师爷+捕头(捕快),这就是影视剧里处境频率最高的组合了。这种情况不能说全错吧,但在清朝大量裁撤佐贰官的情况下,县令+典史,这种组合成了常态。典史取代县尉是明清集权的产物,加强县令作为主官的权威,典史毕竟不入流,难以与县令抗衡。
总结来说就是两点:一县尉在明代取消,典史取代县尉,清朝照例;二影视剧中出现的县级行政架构原型大多取自明清,所不存在县尉。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