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治沙?”圣上与房相齐齐道,脸上皆惊疑不定,“何意?”
“黄河不是冰凌期堵塞河床,汛期暴涨淹没农田么?黄河以南的土地不是在沙漠化么?
咱们在黄河上选一个合适位置,从沙漠化严重的草原挖渠道,连接到黄河。
冰凌期的冰水流进渠道,顺便灌溉、滋润沙漠土地。
在沙漠草原上,整个渠道挖成大小小、纵横相通的网络,可大量蓄水。
黄河汛期时,将水引入这些网络中,枯竭时再将水放出,灌溉两岸和下游农田。
同时,因为有这些网络蓄水,沙漠化的草原保持水土湿润,草原慢慢恢复,沙漠慢慢后退。”
苏樱沾着茶水在案几上边画边描述。
贞观年间,黄河以北的草原在阴山脚下,还是大片绿茵,但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已有不少地方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但不算太严重。
之后几百上千年,沙漠不断推进,才演变成大量沙漠化。
现代社会采用黄河治沙工程,治理了十几年,相当有成效,沙漠化的草原逐渐恢复成水草肥美的绿洲。
苏樱想着,不能让归降的突厥人坐享其成,也得让他们自力更生。
一百多万人,多好的劳动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总没错吧?
突厥人骨子里的游牧民族,天生热爱草原。
教会他们这种水利工程,收获大量肥美草原,他们自然会利用这技术,引水再往北推进,大唐又能多一大片有用的疆土。
苏樱絮絮叨叨说着心中的构想,圣上和房相两人呆呆听听。
“苏卿,此计可行?”良久,圣上嗓音干涩道。
“当然!冰凌期冰凌倒灌,正好引入渠道内蓄水!”苏樱肯定道。
“你确定水不会渗入地下?”圣上问。
“量少、地下干涸,自然会渗漏光,要使渠道能蓄水,这网络必须足够大。
前期的水渗入地下,地下水蓄足,再进来的水就不再渗漏,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渠道有水,那一片草原就能长出大量水草,有水草就能阻止水分被蒸发。
一个循环生态系统就形成,草原修复。”苏樱说的有些绕。
但聪明如斯的圣上、房相听懂了,这工程太逆天,两人好半天缓不过气来。
这不相当于弄了个大蓄水池?可调节黄河水的涨落,确保黄河南岸和下游的风调雨顺?
“那苏卿觉得,该在何处开口?”圣上又问。
“有舆图吗?”
“这里!”圣上拉开书桌背后墙面上的帷幕,露出一幅军事地图。
苏樱走过来,看着舆图,在河套平原找到黄河‘几’字弯处,“这里!”
圣上、房相愣住,这里是胜州,北临阴山,南侧是鄂尔多斯高原。
胜州都督府的军民在这里种植,春种秋收,引渠灌溉,产量颇丰。
还特地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导黄河水入运河,转运粮食。
这一带位置很重要,之前在突厥的控制之下。
在河套东北角设置榆林关,就是据守黄河天险,阻止突厥南渡黄河。
看着这里,圣上猛地理解苏樱的话,为阻止突厥,朝廷派重兵把守此地。
怎么打赢了,反倒在黄河以南安置他们?这不是拱手让出战略位置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