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圩日,是南方乡镇,经年累月,约定俗成的赶集日。
在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家里有剩余物品的农民,齐齐约定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到一个交通要道,摆摊和汇集,形成一定的规模,让附近的人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这就形成了圩。每个乡镇约定的时间,一般互相错开,这就形成了各个乡镇自己的圩日。
南方人把去这种圩购物,叫做趁圩。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圩的规模越来越小,人流越来越分散。
农民自家产的农产品,如土鸡、土鸡蛋、玉米、萝卜、竹笋、箩筐、扫帚等等,零零散散不成规模,不足以租一个固定摊位店铺进行销售,所以还是会趁着圩日,临时支个摊子。
钟文不认识专门育鸡苗、鸭苗的人,要买土鸡苗、鸭苗的话,只能在圩上找农户买。
几人的车子拐到洛河镇,这个圩的规模只有二十几个小摊。
有不少的摊位只有两个蛇皮袋或几个箩筐,大一点的摊位也就铺着一张一米长的塑料布,上面摆着一些土特产,只有零散几个是竖着帐篷的。
规模着实不大,随着市场、店铺、网商的发展,估计要不了多少年,这个圩就该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了。
钟文几人把车停在路边,走进去,还好,有两个摊位是卖鸡苗、鸭苗的。
“老板,这鸡花怎么卖?”信义县把鸡崽、鸭崽叫鸡花、鸭花。
“两蚊一只。”老板是个朴素的阿伯。
“多少?”
“两蚊一只!”阿伯伸出手,比划一个二字,然后又缩回一根手指,竖起一个一字。
信义县是个山区县,自古以来交通不便,造就了十里不同音的状况,阿伯的话,带着些客家话的音调,双方交流只能连说带比划。
“你有多少?”
两元一只倒不算贵,而且这都是三黄鸡鸡苗,也就是嘴黄、脚黄、毛黄。
走地三黄鸡,以繁殖快、成熟早、产蛋多,肉质细嫩、皮薄、肌间脂肪适量、肉味鲜美,深得信义人喜爱。
“四十七只。”阿伯听钟文的口气,似乎是要全包了,立马热情的推销,“你要的多的话,我给你便宜点!”
“行,我全要了,你连同鸡篓一起卖我吧,我没带东西装!”
钟文心里估算了一下,四十几只,估计养殖的过程中,会有几只的损耗。
剩下的,自己陆陆续续的吃,吃到明年钟云生娃,应该能省十几只给她坐月子吃,刚刚好。
阿伯乐呵呵的把一整篓鸡苗递给钟文,“94块,我收你90块。”
周鸿新很有眼力见的接过鸡苗,钟文掏出手机,扫码付钱。
感谢互联网,现在只要是出来做买卖的,即便再小的摊贩,也都会挂一个收款码了。
“老板,看看还需要些什么吗?”
阿伯看出钟文是个花钱不讲究的人,热情的继续推销剩下的一些土货。
钟文看了看,小摊布上还剩一点土鸡蛋、本地苦瓜、本地香蕉,钟文对这些不感兴趣,“我先别处看看。”
阿伯见状,也不缠着钟文推销,能一下子卖出去全部鸡花,他已经很开心了。
钟文往前走,隔了一个摊位,又是一个卖鸡苗、鸭苗的,而且摊位上还有几只小狗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