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四月初十,日暖风和,碧空如洗。前翰林学士、今之大儒风尽林,于昨日承诺于长孙彻,踏上了前往珑州拜访好友林隐之路。此一行,风尽林怀揣着对古今造化之思索,对《论语》之义之感悟,更带着对当今时势之关切。
风尽林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方巾,手持折扇,气质儒雅。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行走在乡间小道上。道旁,绿树成荫,野花绽放,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风尽林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平和。
不多时,风尽林来到了林隐的居所。这是一座简朴的小院,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环境清幽。院门虚掩着,风尽林轻轻推开院门,步入其中。院子里,种着几棵桃树,桃花盛开,如粉色的云朵般绚烂。树下,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石桌上放着一套茶具。
风尽林看到林隐正坐在石凳上,手捧一卷书,静静地阅读着。他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道:“云徳兄,别来无恙。”
林隐抬起头,看到风尽林,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起身还礼道:“清之兄,今日怎有空到此?快请坐。”
风尽林坐下后,看着林隐,道:“云徳兄,久未相见,甚是想念。今日前来,一是为了拜访好友,二是想与兄探讨古今造化、《论语》之义,以及当今时势。”
林隐微微点头,道:“清之兄所言极是。当今时势,风云变幻,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于是,两人便开始了深入的探讨。风尽林首先谈到了古今造化。他说:“古往今来,天地万物,皆有其造化之妙。古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甚是。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当顺应自然,遵循天道,方能求得长久之发展。”林隐听后,深表赞同。他说:“清之兄所言极是。自然之道,乃万物之本。我们应当尊大道,护地利,复自然相处。”
接着,两人又谈到了《论语》之义。风尽林说:“《论语》乃儒家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言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地温习,与朋友交往要真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林隐说:“清之兄对《论语》之义的理解深刻而透彻。《论语》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探讨《论语》之义的过程中,两人不时引用古诗名言,使讨论更加深入和精彩。风尽林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习《论语》,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将其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林隐说:“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论语》之义的精髓。”
最后,两人谈到了当今时势。风尽林说:“当今之世,朝政腐败,各党争权夺利,百姓生活困苦。我们作为读书人,应作实事呀!上解圣上之忧,下安黎民之困,方为读书人之举。”
林隐说:“清之兄所言极是。我们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去献言谏策,然吾二人终老矣……”
风尽林说:“但有后来人,听闻殿试一过,就有人举荐张天去浙江做官,助马巡抚好实行改稻为桑之策,为民阻各党之利。张天乃云徳兄之弟子,不知兄对此有何看法?”
林隐沉思片刻,道:“张天为人正直,才华出众,若能去浙江做官,定能为百姓谋福祉。改稻为桑之策,虽有其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当谨慎对待,确保百姓之利不受损害,为皇上积累民心。”
风尽林说:“云徳兄所言极是。我们应当为张天提供一些言行,让他在浙江为官时,能够更好地为百姓立命。”
“问一句,那人是谁?”林隐如此问道。
风尽林面露难色,道:“或许等张天到了浙江方可知晓……”
两人又就张天去浙江做官之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风尽林起身告辞道:“云徳兄,今日与兄探讨,收获颇丰。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林隐起身相送道:“清之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希望你多保重。”
风尽林说:“云徳兄放心,我们一定会有再见之日。”
说完,风尽林转身离去。林隐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慨。云青雨落,水澹生烟,云之君然,依依徊还。
风尽林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思绪万千。他回想着与林隐的讨论,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他决定将今日的讨论内容整理成文章,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今造化、《论语》之义以及古圣书上诸多大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张天怀揣着师命,踏上了拜访风尽林的旅程。他身着一袭青衫,头戴方巾,面容清秀,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