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施主不解这个规矩,这也是介绍小僧所在秃云山的很好的切入点,小僧斗胆希望这个话题就干脆作为施主一会儿的第一个问题,可好?”
未期刚才还在担心了树和尚会不会因为“文化冲击”而合道失败,现在听了树和尚回到正题就马上“不老实”起来顿觉又好气又好笑,他这次没忍住,出言讥道:“不是,和尚,你就这么来赚我问题是吧……?”
“欸~”了树和尚的语气中似乎还是带着点得意的,可见伤势应该恢复得不错:“施主不要这样擅揣小僧的用意啊,小僧不久之前还和施主共同进退,又教授了施主本山的‘入定’法门,施主你这样想小僧,你的信任在哪里?
不过小僧却早就知道施主是个麻烦的施主,看来还是小僧先要释出代表信任的诚意来,谁叫小僧是个老实的和尚?
身份的阐明就从小僧说起,小僧乃是秃云山上的和尚,从小孤苦无依、被兰荫寺的住持收养并赐名,便是‘了树’二字。
本寺规矩是有姓便在家、出家需舍姓——虽然不及施主方才说的那种做法更加究竟彻底——总之‘了树’两字便是小僧全名,两字中并不包含姓氏。
同样,虽非施主说的‘法号’做法,但是秃云山规矩若要为人起名或者改名,需先作一佛偈来明其志或者明其缘。
小僧这‘了树’二字对应的佛偈便是‘无树便无花,无花方无果;不了根里因,怎了业中我?’。
施主所说的‘法号’做法,其实和秃云山规矩多少还是有用意暗合之处。
小僧自幼出家,十一岁上被山上十二房的高僧选上去参加合道之试和经、法两试,从此十二房正式从兰荫寺收了小僧过去。
十二房中,小僧未能入‘上四房’法眼,‘中四房’和‘下四房’是都待过的。
小僧需得这次属行脚房做行脚僧满两年回寺阐述一路功德、修行、感悟,经过允许后再去‘上四房’报到——这便是小僧在本山十二房中的次第所居位置。
至此,小僧可是把身份来历说得明明白白,接下来换施主了。”
……你这自我介绍,“老实”你妈了?!未期本来想干脆开口这么吼回去,不过看来即便把话说出来,这“老实”的了树和尚也很可能装傻反问未期“我妈是谁”或者甚至这家伙可能把“老实你妈”当作一个问题来又赚个问题。
这番表面上“明明白白”的自我介绍,其中太多地方像是钓鱼下钩子了。
未期简单一想,就觉得里面埋了实在太多“鱼饵”,比如“上、中、下四房”是什么、兰荫寺这般规矩那其他的寺呢、选拔十二房弟子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
诸如此类,每个了树和尚蜻蜓点水一样点到的点,只怕每个都要费未期一个发问机会来换了。
还有更混账的一点是,了树和尚这把自己高高抬起也没打算轻轻放下的做法终于让未期想明白一件事:从最开始了树和尚想要知道的重点就是未期的身份来历,而这一点只怕了树和尚要借助这个“正式发问作答”和之前的介绍那模糊而又灵活的界限提前开始试探了。
未期眼珠一转,想起来一个可以反击的点:“和尚且慢,‘你施主’我尚未答应过你的第三点要求,不是吗?”
了树擅自以第三点双方已经合意推进了话题,但是确实,未期还没表示答应了树和尚提出的第三点要求,他其实是有不同意这点的立场的。
如果换个好骗的人或者没见识过这种做法的,也许就上了这个圈套了。
不过拜未期有田文凯在另一个世界的记忆所赐,未期对这种做法可并不是第一次见。
毕竟在那个世界,有反复使用这个做法来让事情对自己有利的群体存在,比如欧洲、美国人,尤其是犹太人更甚。
“阿弥陀佛……”了树和尚语气颇为诚恳:“……原来如此……!!是小僧疏忽了。
不过这样说来,施主是不打算同意小僧所提第三个前提吗?”
答应还是要答应的,毕竟了树和尚是把这个作为问答的前提,但是一味防守不是未期的性子。
至少,也要把条件扳平得相对公平些才好。
未期于是道:“不必完全否定,但是我希望和尚把第三个要求修改一次,我可以同意先阐明身份。
但是刚才关于身份的话题,我们干脆把它作为问答的正式内容来算。如此,我吃些亏,就当问和尚的身份是我第一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
你问我的身份,也算成你所发问的第一个问题,怎样?”
了树和尚把赚问题的机制引入双方此时立下的规矩里,未期反过来利用达成合意的规矩先装作让了树赚了个回答,而他其实实际上是把了树和尚的第一个问题固定住、赚到手了。
“……好。”了树和尚答得并不是很痛快,不过他还是答应了。
这反应也正如未期所料。
毕竟前两个“前提”确立了了树和尚占优主导的全局形势,第三个“前提”毕竟是要实际用来赚问题的添头,了树和尚为了让前面两点成立,当然是只有答应的。
未期也做好了心理上的热身:既然了树和尚自称“老实”的和尚,又说他未期是“麻烦”的施主;那他就看看“老实”的和尚在“不得不老实”的情况下到底能多“老实”,以及让了树和尚看看“麻烦的施主”到底能有多“麻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