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装具的历史演变与特色》

一、引言

刀剑,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武器,不仅具有实用的战斗功能,其装具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装具作为刀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对刀剑的使用安全、顺手程度以及平衡性有着关键影响。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刀剑装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仍然是较为常见的装具材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制装具,但因技术所限,铁制装具尚未完全普及。此外,玉器也被用于装饰剑,形成了独特的玉具剑,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等玉质装饰件成为贵族佩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玉饰材质精良、工艺精湛,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身份象征。

装饰工艺主要有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琉璃等。错金银工艺是将金银丝嵌入剑的装具上,形成各种图案和纹饰,如几何纹、动物纹等,这种工艺制作精细,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镶嵌绿松石、琉璃等则是将这些宝石镶嵌在剑的装具上,增加剑的装饰性和美观度。

1、剑首:

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

2、剑格:

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等多种形状,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等。

3、剑璏(zhi):

正视为长方形,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上。

4、剑珌(bi):

直身、体扁圆、较厚,断面橄榄形,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

三、秦汉时期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装具逐渐增多,铁的坚硬和韧性使其更适合制作剑的装具。不过,青铜装具仍有使用,尤其是在一些装饰性较强的部位或礼仪用剑上。

秦汉时期,除了延续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镶嵌等工艺外,还出现了鎏金工艺。鎏金是将金箔或金粉涂在剑的装具表面,经过高温处理后,使金层牢固地附着在装具上,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使剑的装具更加华丽。

(一)、汉剑装具

1、剑首

汉代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2、剑格

汉代剑格,样式与战国时期较为相似,但在纹饰和工艺上更加精细,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的雕刻更加细腻。

3、剑璏(zhi)

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的纹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4、剑珌(bi)

汉代剑珌,侧视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且较战国略大。

(二)、大汉环首装具特色

这个时期出现的环首刀,其原型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削刀(匕首)是一样的,是削刀的放大版本。其特色是环首设计,无明显剑格。

四、三国时期

刀剑的装具通常采用铜、铁、玉等材料制作,装饰工艺也非常精美,常常采用错金、错银、镶嵌等工艺,以增加剑的美观和艺术价值。

(一)、剑装具:

1、剑首:

剑首造型多样,有圆形、扁圆形等。材质可能有铜、铁、玉等。一些高级的剑首可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如龙凤、瑞兽等,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2、剑格:

剑格通常较为宽大,既能有效护手,又起到装饰作用。装饰风格可能有兽面纹、几何纹等,工艺精湛,有浮雕、镂空等手法。

3、剑璏:

剑璏多为长方形,用于固定剑于腰带。表面可能有简洁的线条装饰,体现出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4、剑珌:

位于剑鞘末端,造型各异,有梯形、圆形等。材质可能与剑首相呼应,如玉剑珌搭配玉剑首。装饰上可能有云纹、花卉纹等,增加了剑的整体美感。

(二)、刀装具:

1、环首:

环首造型丰富,有圆形、椭圆形等。环上可能装饰有兽首、花纹等,材质多为铜或铁。环首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方便握持和悬挂。

2、三国环首刀的其它装具

根据出土的刀剑来看,三国时期无明显刀格存在,其鞘上的装具,也沿用剑装风格。

五、两晋南北朝时期

剑的装具在延续汉剑风格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

(一)、常见的剑装具:

1、剑首:剑柄的末端,通常呈圆形或扁圆形,用于握持和平衡剑身。

2、剑格:剑柄与剑鞘之间的部分,用于护手和防止剑身滑落。剑格的形状和材质多种多样,有铜、铁、玉等。

3、剑璏(附耳):剑鞘中部的佩件,方便将剑固定在腰带上。后来被附耳取代。

4、剑珌:包裹在剑鞘底端,后世称之为剑标。

5、发展: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剑装具,如双附耳悬挂法,这种方法使得刀剑佩戴在单耳悬挂法的基础上更加牢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