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忙完修缮房屋的事情后,刘大成又马不停蹄的张罗起给民福商行缴税的事情,他们村总共被民福商行的人雇佣的只有一百人,每人十亩地,需要交给民福商行的税是收成的十分之一。
虽然说是这样说,但是这个收成可不是按实际收成来的,而是按丁兴和村民指定的地块收集的稻谷来缴的。
这一千亩稻田总有个好坏之分,作为地主的一方,丁兴当然要拿最好的一块地来作为参考对象,而村民们则要拿最差的地块来做参考对象,这就是矛盾的地方,所以只能找一块中等的地块来做参考对象,这就是标准。
确定好标准后,地主和佃农都不能反悔,其他的地主当然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压榨佃农,而民福商行可不会,因为何群对这造福百姓的事情最为看重。
今年刘大成和村民陪着丁兴选的地块,收好后每亩打了四百二十五斤稻谷,按照比例,每亩地需要交给民福商行四十二斤八两稻谷,一家十亩地就是四百二十五斤稻谷,一千亩地就是四万贰仟五百斤。
稻子收好后过了十天,各家各户都将自己家的四百二十五斤稻谷给准备好了,因为这新稻谷经过太阳晒了十天,水分还是要减不少的,但是各家各户也不去计较那个了,因为这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打的最多粮食的一年。
每家每户都有三千多斤的稻谷,吃不完根本吃不完,每个人已经不去想四百多斤的事情了,而是想着留多少在自己手里,剩下的怎么换钱,给家里的大人小孩换个新衣服,再添置一些新家具。
在民福村开始收割稻子的时候,玄颖子就和丁兴研究怎么收这个租子,按照民福商行定的这个收租标准,百姓一下子就富裕了起来,怎么让他们利用好自己手里的财富也是让两人头疼不已。
忙碌的日子过的很快,交租的这天很快到来,玄颖子和丁兴来到了民福村。
先是在刘大成家说了会话,刘大成就拿着铜锣出去在村里转了一圈,然后村民们都聚集到了刘大成家门口。
丁兴给大家说了交租的事情后,村民们并没有什么意见,反正早晚都得交,现在正愁着那么多粮食放在屋里招老鼠怎么办。
丁兴宣布完交租后又说道:“今年大家都有了粮食,我觉得你们肯定吃不完,我们商行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你们将稻谷放到我们商行,以后你们需要的时候,再从我们商行领米就行了。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办法有什么想法?”
丁兴说完,下面的村民嗡嗡声一片,有说这办法好,有说受限制的,总之是分成了两派,这时一个村民举手问了句:“丁掌柜,一斤稻谷换多少大米啊?”
丁兴道:“大家都知道这一百斤稻谷最多出六十几斤大米,我在这里跟大家说,只要大家将稻谷放在我们商行,无论大米什么价格,一百斤稻谷都能换六十五斤大米。”
有了第一个问的,就有第二个,又一个村民问道:“那我想将稻谷卖钱,买点用的东西呢?”
丁兴笑道:“这不正好吗,我们商行也收稻谷,价钱就按当天的价格来,大家对民福商行都清楚吧,我们商行可是童叟无欺的,什么东西都是最便宜的,在这里无论是你换米还是换钱还是换商品,都可以的。”
大家听到丁兴最后这个都可以后,顿时都激动起来,民福商行的物美价廉在六合城还是很有口碑的,越是他们这种曾经身为流民的人越能体会到,这一下大家再也没有顾虑,都愿意将自己家的稻谷存在民福商行。
丁兴和玄颖子光是在民福村收租,连带着将居民家里的存粮都给收了,总计四十万斤稻谷,算下来去皮后将会得到二十八万斤大米,这些大米足够一个小县城的人吃一个月的了。
而民福村的村民也从这次的交易中得到了实惠,他们用手里的稻谷从民福商行换了不少生活用品,衣食方面算是无忧了。
他们不但还清了民福商行前几天发给他们的工钱,而且还买了麦种,明年午季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民福村的日子以后会越来越好,刘大成则是带着村民们往村里拉了不少的泥土,开春就能栽树了,到时候无论水从村里经过,看到的都会是瓜果飘香的民福村。
民福村的事情告一段落后,玄颖子回到了三清福地。
他跟何群汇报了民福村因为手里有了粮食后的生活变化,何群很是欣慰,表示百姓们本来就不笨,只是制度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弘治四年冬,当漫天的雪花将整个三清山变的银装素裹时,民福商行这一年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大年三十,玄颖子就来三清福地汇报工作,何群坐在凉亭里给玄颖子倒了一杯热茶,玄颖子谢着接过,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要不是已经踏入炼虚境,他早就辞职修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