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田里种的是水稻,一千亩的水田紧邻着一条小河,南面便是长江,若是不遇上灾年,按照每亩五百斤算的话,就是五十万斤稻谷,再加上午季的小麦,应该也能打个三十万斤,两种作物加在一起,一年就是八十万斤粮食。
根据何群提出的十收一的租费,每年收租八万斤,八万斤除以三十乃为斗数,一斗米售价当世为一钱,总计得银两千六百六十七钱,除以十六得一百六十六两银子,也就是说,这块地的购买价格,若是没有税收,按照这个价格收租,十年能收回本钱。
作为一个曾经的账房先生,钱明将账算的清清楚楚,至于今后怎么做,那就要看何群和玄颖子的安排了。
钱明返回民福商行,跟现在的经营班子开了个小会,决定就在六合县招收流民,然后让他们在那一千亩地里盖上房子,就算是新建一个小村子,然后每个成年人分给十亩地,虽然一个人打理十亩地有点困难,但这是考虑若是光给青壮小伙分地的话,那老弱妇孺该怎么办,最后定下先一人分十亩地,若是一家人有两人领了地,那就要看这家的人口,超过六个成年人,就可以分二十亩地,若是没有六口成年人,超过三个可以给地十亩,若是不够三个成年人,那就只能分十亩地了,而且若是自己种不了十亩地,又没有亲戚家属的,就按他自己的意愿分配十亩以下的土地。
诸事商讨完毕,钱明也觉得自己的脑子豁然开朗,当即跟玄颖子通话,告诉他明天开始招收流民,如果不出意外,当时就能分地了。
玄颖子听了钱明的汇报,晚上就御剑飞了过来,他对这买地分给百姓的事非常上心,一个是这确实是一件对大明底层百姓的大好事,二来他早就对这个民福商行控制盈利这件事深恶痛绝了,现在这买地的事情要是搞好了,这民福商行就不用刻意的去控制经营利润了。
第二天早上,众人从南京坐船到了六合县城,六合民福商行刚刚开始营业,掌柜的一开门就看见几个顶头上司就站在门口,差点没吓的坐在地上。
玄颖子笑道:“我们就是有事到这边转转,让伙计先准备笔墨纸砚,我们要写招工广告。”
那掌柜赶紧喊了伙计去准备,然后将玄颖子几人请进店内会客室,给几人倒上茶,接着就坐下陪几人唠嗑。
等伙计将笔墨纸砚拿过来,钱明负责书写招工广告,六合的掌柜负责磨墨,这两天钱明就干的收购土地的事情,招工这事也想的有一天了,所以这招工广告早就胸有成竹,下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
古人的书法造诣那真是要超过现在人很多,他们不但从学写字就是毛笔,而且每天耳濡目染的也是别人的书法作品,归根结底是将毕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毛笔字上,这能写不好吗。
告示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我手里有田,招几个种田的佃户而已。
六合掌柜将广告贴在城门处的公告栏里,这是要向县衙交钱的,毕竟这是朝廷立的公告栏,而且位置绝对是一等一的好,凡是进出城的百姓,还是蹲墙根的流民,这公告栏的位置那是相当的热闹。
因为有百姓进进出出从公告栏经过,偶尔遇到一个识字当然会上前瞅上两眼,县太爷的政令每次可都放在这上面广而告之。
有人驻足,就会有看热闹的上前询问,这识字的当然会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就将上面的内容给人读上一遍,不到中午,六合民福商行门口已经围满了人。
这些人有流民也有百姓,但眼神里都透露着对田地的渴望,很明显,他们不是平民身份,因为平民至少也要有几亩地在手,而贫民和流民则没有地,他们都是靠给地主富豪打工为生,也许以前他们也有地,不知道是地主富豪用什么办法将他们的地夺了去,他们也就变成了贫民或流民。
贫民孬好还有一间屋子,因为他们是本地人,祖辈留下的房子还是可以住的,除非败家子连房子也卖了,那就成了流民了,不过因为是本地人,哪怕住在破庙里,在自己的家乡还是能弄口吃的。
流民则不好说了,他们是外地逃难过来的,就算老家有地,老家有地的要是遇到灾年也不一定好活,而没有地的就更难讨生活,所以被逼无奈的父母,狠心卖儿鬻女的就会显得很没有人性,无力反抗时世人皆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