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歌这东西怎么说呢?除非天生残障,没听见过声音,否则是个人就行。

谁还没有随意哼哼过莫名其妙的小曲儿?

哪怕乱来,把这段小曲扩展一下,再配上口水话,也能叫歌,无非能不能听,好不好听而已。

二三十年后,大把网络歌曲不就这么来的!

“当然真的。

嗳,嘉俊,你多大了,别上来就叫哥啊?”

陈石仔对齐嘉俊上来就叫哥挺奇怪,92年,东北话还没有大批量南下啊?

“我今年满20,你说是不是你大?”

齐嘉俊看着就面嫩,不过这年代十六七岁参加工作的多的是,原来才20。

“经常参加演出?”

因为黄主任的原因,一桌人都讲普通话。

国有文艺团体有个现象,演员绝大多数普通话标准,哪怕地方戏曲团。

“有个屁的……演出。”

小年轻嘴巴不牢靠,一不小心飚了粗口,尴尬的看了长辈们一眼。

“哦,那你们平常做什么?”

演出是需要经费的,服化道,运输,设备、食宿……经济艰难,国有演出团体也跟着困难。

“歌舞厅唱歌跳舞呗,还能怎么办?”

这倒不稀奇,九五九六年之前,活跃在流行乐坛的歌手,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团体出身。

至不济也是什么话剧团、杂技团出来的。

业余歌手凤毛麟角。

“哦,你在哪里唱,我经常去东方,怎么没见过你?”

陈石仔其实前段时间,几乎把云州有歌手唱歌的夜场转遍了。

“大佬,我是小嗓,东方难进啊!”

非专业人士,对齐嘉俊的话不太听得明白。

国内歌坛有个奇妙的分类,嗓音分大小嗓。

何谓大嗓呢?就是那种,一开口就能让人感觉堂堂正正,磅礴大气。

比如,那些经常上春晚的老艺术家,流行乐坛的话,二韩那种。

其余皆为小嗓,在国有歌舞团里里,只有大嗓能成为台柱子、大拿。

小嗓虽然也有需求,但永远没法成为国有歌舞团主力。

当然,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这里还有个误区。

大小嗓并不以音高决定,比如孙某,声音嘹亮高亢,但不是大嗓。

整个八九十年代,在歌舞厅表演的歌手,绝大多数,是在国有艺术团体被定为小嗓的歌手。

原因无他,小嗓出不了头。

“行,你在哪里表演,等我有空去看看。”

陈石仔其实已经看中了两个歌手,正准备套近乎呢。

和歌手套近乎也是很简单的事情,撒币。

“干嘛要等有空呢?今天周末,不是正好?

石仔哥,你住哪里,去你那转转呗?”

年轻人很难在早茶桌上坐得住,况且这桌还以中老年人居多,都是长辈,齐嘉俊早想跑了。

也行,毕竟今天才和上齐家三口认识,打听房子有些唐突,陈石仔想想,还是决定改天单独请黄主任吃饭时再问。

长辈们也知道小辈不耐烦喝早茶,两个年轻人一提,自然被允许。

于是又一通客套,走出陶陶居大门,齐嘉俊居然长出了一口气。

“终于逃出来了。

石仔哥,好彩你来了,不然头都要被他们说晕!”

……

哇!

哇!

哇……

从进入招待所的独院开始,齐嘉俊就惊呼声不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