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语,转眼已是九月,又到了小米收获的季节。
此刻,黄场镇上塘村小米基地,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山坡,那一穗穗金黄的小米,显得更加刺眼发亮。从破土而出到逆势成长,经历了阳光、雨露、暴雨、狂风……终于在这秋日的风中摇弋出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眺望着漫山遍野的小米,在微风中一浪逐过一浪,龙阳和李再伦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自从创办基地以来,他们也没有细数这是第几次来到这里了,如今终于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这段时间以来,宋世华对小米基地盯得比较紧,要求龙阳、李再伦两人必须每两天到基地上巡视一遍,随时关注小米长势,一旦成熟,及时组织采收,一防鸟儿偷食,二防天下雨。
在巡视基地的同时,龙阳和李再伦也在着手落实晒坝、仓库、包装等事情。这也是宋世华安排的,让他们两手同时准备。
这一日,刘振国也同龙阳、李再伦到基地上巡视,发现最近两天麻雀偷食有加重的趋势,于是马上打电话给宋世华汇报。
宋世华一听又急了,连忙问损失面积有多少?损失量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刘振国也是懵逼的,没法具体回答,于是随便说有点严重。
宋世华没有纠结损失多少的问题,只是要求刘振国他利用现在的晴好天气,立即组织人员、设备采收,尽快全部收完。
这段时间,舞阳县其他乡镇也有在收割小米的,但是都没有合适的采收机器,还是采取人工收割模式,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刘振国首先想到找上塘村的村干部帮忙,就在基地周边的村寨召集劳动力。
经过一翻动员,第一天就组织到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有老有少,不过最多的还是60岁左右的,这部分人在农村也算是主要劳动力了。每天的工钱是按照收割量计算的,每公斤一块钱,多劳多得。
一大伙人在地里一字排开,每个人肩上背着一个背篓,将小米从杆上一穗一穗拆下来,然后捆成一束束装进背篓里面。虽然这种采收方式比较慢,但是架不住人多,进度还是很快。
龙阳在基地上当起了监工,李再伦负责组织人员登记采收数量、装车等等,到了傍晚时分,李再伦又根据每个人的收割量计算工钱,并现场发放。
这里的群众干活都是当天结算,干完一天马上拿到票子,心里也觉得很踏实,第二天才有继续干活的动力。
如果等到基地上的小米全部收割完了才结账,有些人可能就要怀疑了。因为拖欠工钱的事情,以前也是常有的,要债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
基地上在如火如荼收割小米的同时,公司也在夜以继日的加工和包装小米。经过宋世华和公司刘总商量,决定按照每包1公斤的规格进行包装,封面设计也比较简单,上方是两根交织的小米穗,呈半月形状,中间是一碗煮熟的小米,冒着一缕香气,碗旁放着一双筷子。在封面靠右的区域竖着印了“舞阳县糯小米”5个红色的字。
刘总把包装好的小米,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宋世华。宋世华看了感觉还比较满意,于是随手转发到了办公室工作群,并附上一句话:“这是我们生产的小米。”
周明泉第一个在群里连发3个点赞的表情。
接着是刘振国也连发3个点赞的表情。
“这包装真漂亮!”
“终于看到小米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