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八景》之四龙洞朝云。挂榜山下沱江岸边,有一个据说深度难测的深潭,老百姓称其龙洞,又称龙凼。这就是《太平御览》所记载的“汉安有水深百丈,乃郡川总汇之所”。龙洞朝云的“朝云”,不一定就是云,可以理解为潭中升腾的雾气。因空灵轻漫,就用“朝云”来形容。在古人眼里,这仿佛就是仙气。明代大学士赵贞吉写龙洞朝云的诗《龙洞寺寻隐书壁》最为空灵:“横笛远天惊客心,清江飞过一瓢春。美人家住蓬莱岛,云入薜罗何处寻。”每当暮色苍茫而又细雨濛濛之际,远眺磐峰,烟雾迷茫,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景致。
《汉安八景》之五龙山挹秀。龙山就是化龙山,西起醮坛,背靠天马,面朝沱江,玉带溪饶其前,培元阁依其侧,山势逶迤,状如长龙。山北麓,苍崖壁环,石潭幽深,四周草木茂密,山上有十余股涓涓清泉瀞入潭内。山色葱茏的化龙山,碧潭幽深,沱江觅食的白鹤,翩翩飞回化龙山,落在新叶亮绿的老树尖上,树下的人们,三三两两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各股泉水大小不同,流速不等,高度和方位不同,有的滴在石阶上,有的落入水潭中,发出的音响便有大小和轻重之别,大泉嘈嘈如急雨,小泉切切如私语,此景入画,画景难分。相传唐明皇入蜀曾经路过这里,渡河时掉了一条金马鞭在河边,天长日久,金马鞭镇水堵沙,形成了一片上千亩的巨大沙洲。洲上芦苇丛生,鸢飞鱼跃,野趣盎然。沙洲外面是一湾碧绿的江水,河道平缓,鱼如云移,水波不兴,偶尔有一二条木船委蛇而行,激越的川江号子荡气回肠,透出一丝“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古意。
《汉安八景》之六蘸坊晓月。醮坛山就是现在吕祖庙所在的那座山。醮坛,指的是道士祭神的坛场。顾名思义,醮坛山,就是一座和道教有关的山。这座石崖小山,现在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在明清两代,称得上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胜景。陡峭的石岩,岩上有几座庙,若在庙中观月,就会看到江心中竞有两个月亮,这优美的月色,让张大千数十年之后“心生明月,每每梦回”。醮坛山临沱江一侧是较高的悬崖,崖上郁郁葱葱,崖下江流激荡。山上曾建有大量的建筑,民国初年尚存。长生观(即吕祖庙)、东岳庙、凌风台、挹翠亭、长乐山楼等散落其间,蔚为壮观。在面向邱家嘴一侧,则有长乐洞和泠然洞,据说是宋代道士朱真人修炼之处。这或许是古人附会,也有可能是古代崖墓。大概古代汉安人赏月都喜欢去醮坛山,不然怎么会流传出大量有关醮坛晓月的诗歌呢。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吴玉就有一首《醮坛晓月》:“方台烧丹液,仙台应有期。醮坛围古木,霜月下天涯。影着猿啼树,光凝睡鹤枝。至今步虚处,千载空相思。”醮坛山遍布着高大的树木,月光洒在枝头,闪现着猿猴的身影,白鹤栖息在树上。当然这不免有夸张的地方,但多少还是能窥见当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汉安八景》之七桂湖澄碧。《桂湖澄碧》:秋满花县域,碧澄桂湖水。日照沙底明,风翻浪花起。苹藻翠交加,枭鸥乐栖止。醉书先达名,屹立烟霞里。原沱江支流玉带溪水,绕流西关外文庙学宫下汇入沱江,在溪水与沱江交汇处,泥沙堆积成为河滩湖泽,后人环植桂树于湖四周,故称“桂湖”。长达十余里,稼禾遍野,春华秋实,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丽景。明代,是汉安科考史上的黄金收获期,以赵大洲为领军人物的一大批文士在中央家、地方各级为官者达100多人,这批人士在业满后返乡择地筑宅。“桂湖”临沱江,为风景胜地,因此被陆续修建起各式高墙深院,这条街也被称作“贵府街”。旌表牌坊多、府第大院多,是这条街的一个明显特征。明清时,桂湖街竖立有18位进士石质牌坊:丙戍七进士,戊辰六进士,辛丑五进士,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汉安八景》之八葛仙胜迹。葛仙寺又名小脚仙,《汉安县志》介绍:道教传入汉安,始于葛洪。西晋末年,葛洪入川来至椑木镇(今汉安县联盟乡境内)进入一座穴居炼丹,后人称为葛仙洞。葛仙曾来小脚仙处,留下巨大足印一个。北宋末年,修建葛仙寺,数百年来香火鼎盛。古寺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等战乱,但是胜迹未泯,为汉安八景中至今尚可瞻仰的古迹之一。葛仙山坐北向南,宛若游龙,林木葱茏加之地处沱江河畔,山林中的水蒸气、江上烟波与城内万家炊烟袅袅一体,形成一缕缕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的奇妙景观。要是雨后初晴,凌顶极目,但见“山下天光,一碧万顷”,大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镜影远从天上落,岚光晴向日边开。”守望天光与水清,石存足印赋神灵。大仙一跨千秋越,步如鼓声醒众生。
这些景点不仅代表了汉安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汉安八景》组画,更是小山大师的传世精品不朽之作。
寄托林小山思乡之情的《汉安八景》巨幅山水画,在时隔五十多年后,终于叶落归根,从当年林小山精心绘画它们的异国他乡,回到了林小山魂牵梦绕的汉安城。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