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也就是永昌七十年,中都终于初具规模。新的帝宫占地约三千亩,坐北朝南,四个方向的正门分别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命名。帝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宫为朝堂,北宫为寝宫。其中南宫有正阳、崇德、礼贤三个殿,正阳殿为大朝会所用,崇德殿和礼贤殿则分别是渤海、高昌两国的小朝堂。从正阳殿往北,过了两仪门就是北宫。北宫正中为千秋殿,供郑安雅和林长卿婚后所住,在其东北和西北方各有一宫,西边的宁寿宫是西太后房如梅的住处,东边的安寿宫则预留给东太后郑河清。
此番中都的建造还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郑安雅不知多少年前看中的这块土地竟然也有灵气,使得神族也可以在中都周围拥有部分法力。虽然强度比不上高昌城,但就意味着神族可以在中都养育幼儿,一旦郑安雅有了孩子,也不需要回到高昌城去了。此事令众人啧啧称奇,纷纷说这块高地简直是上天赐予神族的。
八月二十四日,大吉,宜嫁娶,二帝大婚。同时,两国约定将从第二年起改元共治。
午后,东西二帝身着大红色龙凤袍,于正阳殿前告祭天地。随后,两仪门大开,二帝的銮轿分别从两侧抬入南宫。二人在傧相的引领下同时下轿,进入千秋殿内接受宗室亲贵们的祝贺。
随后婚礼正式开始,依次为共牢而食、夫妇食粟、饮汤、酳、合卺而饮。郑安雅满心欢喜,十分配合司仪的引导。林长卿望着看似乖巧的郑安雅,回忆起前几日她给两国负责婚礼的官员们出的难题,忍不住暗自发笑。
那一日渤海国奉常应沐恩将拟好的新婚贺词呈给他俩看。郑安雅指着贺词上的“百年好合”说:“这个词换掉,朕和东帝只能好一百年吗?太短了吧。”
应沐恩道:“启禀陛下,‘百年’二字为长久或终生之意,并非特指一百年。”
郑安雅道:“那也不行,对于你们来说一百年够久了,对朕而言可远远不够。”
“这……”应沐恩无奈地望向林长卿。
林长卿道:“就依西帝,改了吧。”
刚改完这一处,郑安雅又对“白首成约”一词不满。
应沐恩不解地问:“陛下,这词也不行吗?”
郑安雅道:“朕与东帝不会老,所以没有白首这一说。不合适。”
应沐恩见林长卿微微颔首,又照办了。
接下来,郑安雅又挑了好几处不满意的地方:“宜室宜家”不行,他俩都不是主内的;“双莲并蒂”也不行,莲花会让她想起淳于幸那个家伙;“鸳鸯璧合”不合适的理由更是荒唐,她嫌雌鸳鸯太丑……
林长晔看不下去了:“我说大姐,你别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差不多得了。不信你取面镜子来照照,在我哥面前你可不就是个灰扑扑的雌鸳鸯?”
郑安雅跳起来弹了他一个脑瓜崩,两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追逐打闹。闵子见二人越来越不像样子,忍不住抱怨道:“西帝陛下,清源君是您的小叔。”
“那又怎么了?”郑安雅问。
“唉,叔嫂不通问。”闵子忍不住扶额。
“什么意思?我和他不能说话?”郑安雅道。
闵子道:“理应如此。”
郑安雅笑了:“是这样啊?虽说我们高昌国没有这一说,但你们渤海国的规矩朕也是要考虑的。可是朕不能不上朝啊,嗯……林长晔你听见没?以后别参加大朝会了,你们祭酒说的叔嫂不通问……”
“我……闵子你什么意思啊?你到底算哪边的……”林长晔气得直跳脚。
“长卿,长卿!”郑安雅的呼唤把林长卿从回忆中唤回,原来合卺礼已经结束,该用合卺宴了。
“你怎么走神了?”郑安雅小声抱怨道。
林长卿笑道:“抱歉,我想起了前几日你为难奉常和闵子的事。”
“我哪有为难他们?是他们考虑不周全。”郑安雅道。
“是是是,咱们先用膳吧。”林长卿无奈地笑道。
所谓的合卺宴虽具备礼仪性质,却是夫妻二人的私宴,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菜品也简单得多。桌上只有:
赤金盘二品:鲤鱼脍、鲈鱼脍;
赤金碗四品:炮豚、炮牂、捣珍、渍珍;
描金盘四品:羊炙、豚炙、牛炙、鹿炙;
赤金碟小菜二品:蚳醢、蠃醢;
描金碟小菜二品:梅醢、桃醢;
红地金花瓷碗二品:淳母二品;
五彩百子瓷碗二品:雁巾羹二品;
五彩百子瓷碗二品:雉白羹二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