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令狐之战。

这一战秦国是真冤。首先是晋国死了国君,当时赵盾等人欲拥立在秦国为亚卿的晋国公子雍回国即位。

秦国本以为从此秦、晋之间又可以友好相处,非常高兴,所以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

结果晋国变卦,不想拥立公子雍了,那你遣使去说一声啊。

结果晋国却出大军,在令狐突然袭击了秦军。秦军在猝不及防下大败,多少秦军将士因为对晋军根本没防备而命丧令狐?

三是河曲之战。秦国国君秦康公怎么忍得下这口气?于是发兵讨伐晋国,两国在河曲开战。最终秦国实在无法与强大的晋国较量,连夜撤军而去。

这三次战役,秦国均损兵折将,其中崤之战和令狐之战是被晋军偷袭,这才有了河曲之战的报复。

可以说,都是晋国先背弃信义引发的两之战,但被魏相颠倒了过来,说成是秦国别有意图,损害晋国利益。

第三段:“等到秦伯您继位以后,我先君景公引领西望,盼望着秦伯您与景公能够实现两国和平。

但秦伯您非但不考虑结盟我国,反而利用我国有狄人之祸,侵入我国的河县,焚烧我国的箕地、郜地,抢割我国的庄稼,骚扰我国边境,两国因此而有辅地之役。

秦伯您也后悔战祸的蔓延,故遣使出使我国,说是愿意重修旧好、丢弃怨恨,恢复以往的关系,以追念以前的勋劳。

但是盟誓还没有完成,先君景公就去世了。因此寡人才遣使与秦伯在令狐会见,共立盟誓。

但秦伯您却背信弃义,伙同白狄攻伐我国。秦伯所为,天下共愤啊。

白狄本是秦国的敌人,却是我们晋国的亲戚。秦伯您要求寡人共同讨伐白狄,寡人为了秦、晋两国友好,甘愿不顾亲戚之情,下令讨伐白狄。

但秦伯居然又告诉白狄,说晋国将要讨伐白狄。秦伯这种令人不齿之举,连白狄都厌恶了,因此转而告诉了我国。

连楚国也很讨厌秦伯的反复无常,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盟约,从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

诸侯知道这事后,对秦国都非常气愤,因此才纷纷要求与我国结盟,共同讨伐秦国。

现在,寡人奉天子令,率王师兼诸侯之师就在这里听候秦伯您的命令,目的是为了请求和好。

秦伯您如果加惠而顾念诸侯,请怜悯寡人,让我们结成同盟,这是寡人的愿望。

如果能做到,那就可以安定诸侯而退走,岂敢自求祸乱?秦伯如果不施大恩大惠,寡人不才,恐怕就只能率领诸侯而进军了。

谨把内心的话向秦伯将士宣布,请考虑利害吧。”

这一段,正是晋国联合各国讨伐秦国的真实原因,但这个理由是吹得天花乱坠。

本来很简单,秦国背弃了公元前580年两国确定的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条约,联合白狄进犯了晋国。

要知道,这六七十年来,秦国吃了晋国多少次亏?每次都是晋国背信弃义,先约定怎么怎么事,然后趁秦国不备,对秦国突然袭击。

秦国吃的亏实在太多了,所以这一次,两国打了那么多年,你晋国突然派郤犨来说我们和好吧。秦国能信吗?

秦国只会相信,晋国人又要搞幺蛾子了,所以才选择先下手为强,主动发起攻击。

打了上百年,还有什么信任基础?但以这个作为对秦国用兵的理由,则是再合理不过了。

至于什么白狄和楚国把秦国的不齿行径告诉晋国、天下诸侯莫不对秦国失望痛恨等等,那都是瞎扯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