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黑龙江省和LN省接壤,东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
长白山脉南北长约1300余千米,东西宽约400余千米,略呈纺锤形长白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长白山脉总面积大约20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脉有完达山(那丹哈达岭)、大青山、大黑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穆棱窝集岭)、吉林哈达岭、龙岗山、哈尔巴岭、牡丹岭、南岗山、老岭、老松岭、长白山、千山等山脉组成。
根据地质学考证,在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火山喷发活动,此4次火山喷发形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形态和主峰。
长白山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东南部主要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向西北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直至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等。
长白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长白山区年平均气温2—6℃。气温随纬度、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长白山区山峰高耸、河网密布,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4大水系皆源出长白山区。
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山海经》将长白山称之为不咸山(即神仙山)。
南北朝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
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漠河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
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
金朝在《金史》中记载曰:“女真地有长白山。”
金代中期文人赵秉文著有长诗《长白山行》。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要对长白山顶礼膜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帝祚永延。
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就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文中极力把长白山神化起来。
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1175年)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
金世宗皇帝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册封了源出于长白山之大江松花江(当时名为混同江),并命大臣写了《封混同江神为应圣公册文》,持节备礼前去祭奠。金世宗更加神化了长白山和松花江。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率部起兵,终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率领八旗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
因此清朝一直把长白山视为圣祖发祥之地,并将长白山尊为“长白山之神”。
清代的几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都亲自来东北祭礼其祖先的发祥地,而且还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
康熙有《望祀长白山》的诗和《祭千长白文》(两篇),乾隆有《祭告长白山文》五篇,嘉庆有《长白山告祭祝文》二篇。
长白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珍贵的野生动物近五十种,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黑鹳、金雕、白肩雕、中华秋沙鸭、豺、麝、黑熊、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青羊(斑羚)、鹗、鸢、峰鹰、苍鹰、雀鹰、花尾榛鸡。
若干年后,上述猎物就全部都是保护动物,现在人可以射杀你发现的野生猎物,不远的将来,人看见这些野生动物还要绕着走。
长白山区盛产种类繁多的土特名产,除人参、貂皮、鹿茸之外,还有珍贵的药材如党参、细辛、平贝母、黄芪、刺五加、五味子、灵芝等药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