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李鸿章的府邸,灯火微微摇曳,将两位老人沉默的面孔映照得格外深邃。张弼士与李鸿章相对而坐,桌上摆放的龙井茶已经凉了几分。书房内的气氛显得凝重,仿佛每一句话都要经过仔细斟酌,方能出口。

“张先生,”李鸿章终于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独特的威严,“庚子年,那是我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我常想,那些日子里我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在救国,还是在救己?”

张弼士闻言,微微一愣,他没有料到这位历经风雨的重臣会如此坦诚地道出内心的挣扎。他放下茶杯,静静地注视着李鸿章,等待着对方的下文。

“东南互保,是在绝境中的无奈之举。”李鸿章继续说道,目光中透出一丝疲惫,“我深知,一旦全国陷入战火,国家必然四分五裂,列强环伺之下,我大清帝国将再无生还之地。东南互保,只不过是保全一隅,延缓全局的崩溃。”

张弼士轻轻点头,他能感受到李鸿章话语中的无奈与深思。庚子之变,国难当头,李鸿章凭借一己之力与列强周旋,背负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李大人,张某虽未亲历其境,但对当时的局势亦有所耳闻。您在极端困境下的决断,已是竭尽全力。”张弼士语气中透着几分敬佩。

李鸿章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起来,他缓缓说道:“张先生,你可知那时我与列强谈判时,心中最为忧虑的是什么?”

张弼士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是人心。”李鸿章的声音更加低沉,仿佛这两个字带着千钧重负,“我担心的不是列强的枪炮,而是我朝百姓的人心。朝廷内有主战者,有主和者,民间更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若是民心尽失,纵然我谈判再多次,也无济于事。”

张弼士沉默了片刻,深感李鸿章的忧虑不无道理。他知道,民心向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这恰恰是清廷最为薄弱的环节。

“李大人所言极是。”张弼士缓缓说道,目光中透出几分沉思,“国之根本在于民心,而民心的背后,亦有赖于实业之兴。民众只有安居乐业,方能对国家生出希望。”

李鸿章点了点头,眼神中多了一丝赞许,“张先生,正因为你看得如此透彻,本官才愈发觉得,你的才能不应仅仅限于实业。你在南洋的经历,尤其是在列强环伺中保持自身安全并取得成功的经验,对我朝至关重要。”

张弼士静静地听着,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他明白李鸿章的用意,也理解这位老成持重的重臣对国家的深沉忧虑。

“李大人,张某在南洋的经历,确实颇为曲折。南洋华人虽在异国他乡谋生,但也时常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记得有一次,张某在南洋开设了一家矿业公司,因与当地殖民政府的利益冲突,遭到无理刁难。”张弼士回忆着,目光中透出一丝坚毅。

“张某当时决定与殖民政府对簿公堂,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经过几番较量,张某最终胜诉,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也赢得了当地华侨的尊重。”张弼士语气中带着几分坚毅与自豪,“张某始终坚信,凡事必须有底线。面对强权,我们不能轻易退缩。”

李鸿章听罢,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张先生果然是有胆识之人。面对强权,虽需灵活应对,但有时也须据理力争。你在南洋的作为,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为华侨争得了一份尊严。”

张弼士轻轻点头,继续说道:“正因如此,张某在南洋多年来,始终不忘与列强打交道时,既要合作,也要守住底线。南洋的华侨多有类似遭遇,他们需要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而张某自觉有责任去做这件事。”

李鸿章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他缓缓说道:“张先生,你在南洋的作为,正是我朝所缺少的。这也是为何我认为你可以在外交领域继续发挥作用的原因。我需要你这样的人,能够在列强面前为我朝争取最大利益,维护国家的尊严。”

张弼士感受到李鸿章的期望,心中顿时生出一股责任感。他明白,李鸿章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局势,更是为了未来国家的长远利益。

“李大人,张某深感责任重大,愿为国家竭尽所能。”张弼士语气中透出坚定的决心。

李鸿章微微一笑,语气中多了一丝宽慰:“张先生,有你这样的志士,实乃国家之幸。你与列强交锋时的胆识与智慧,正是我朝当前所需。你回到南洋,我授命你担任新加坡总领事,并利用你在南洋的影响力,联合各方华商,共同推动国家的实业发展。这既是外交之策,也是实业之策。”

张弼士点头,心中对李鸿章的安排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明白,李鸿章的策略是将实业与外交结合,通过在南洋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国家的实力。这是一条稳健而长远的道路。

“李大人,张某定不负所托。”张弼士语气中透出坚毅的决心。

李鸿章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将话题转向了更为私密的层面:“张先生,我知你与孙中山先生有过接触,并有所资助。对此,本官并不反对。孙中山虽被清廷视为乱臣贼子,但其志向远大,非同寻常。你在此时与他保持联系,亦未尝不可。”

张弼士微微一怔,随即点头承认:“李大人,张某确实与孙中山先生有些来往。张某认为,他的建国大略,若能与实业相结合,或许能为国家带来新的生机。”

李鸿章的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孙中山的理想或许在现时难以实现,但他所倡导的实业救国之路,本官却十分认同。张先生,你既能与清廷保持联系,又能与革命党人接触,足见你行事灵活。你这样的智谋,正是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张弼士感受到李鸿章的信任与期许,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明白,自己在这场大变局中,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远见,才能在动荡的局势中为国家谋得一线生机。

“李大人,张某定当全力以赴,为国家尽一己之力。”张弼士语气中透着深沉的决心。

李鸿章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张先生,你的决心让我倍感欣慰。未来的路或许并不平坦,但只要你我心存希望,定能为国家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在这一瞬间,彼此的心意已经达成了默契。张弼士心中明白,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更加复杂的道路,这条路上,他不仅要面对列强的威胁,还要在内部权力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2.

张弼士与李鸿章的密谈在书房中持续了许久,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书房内的烛光映照在李鸿章的脸上,显得更加苍老而坚毅。他站起身来,慢慢踱到窗边,望向外面的夜色。

“张先生,”李鸿章背对着张弼士,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你我这一生,虽同为时代的弄潮儿,却注定要在不同的浪头上搏击。你在南洋的作为,本官深感敬佩。而本官留在中原,虽历经风雨,却也难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

张弼士站起身,走到李鸿章身旁,目光也随着对方投向窗外的景色。夜幕下的上海,繁华而宁静,远处的黄浦江上,点点灯火闪烁,映照出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李大人,”张弼士低声说道,语气中透出几分深思,“您所承受的压力,张某可以想象。朝廷的动荡,列强的威胁,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实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撑。张某虽远在南洋,但时常感到无力之感,唯有尽力而为。”

李鸿章微微点头,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张先生,你的心境我十分理解。庚子年时,本官多次感到孤立无援。朝中虽有同僚,但真正能够共担风雨者寥寥无几。那些日子,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自问,我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能挽救国家,还是只是苟延残喘。”

张弼士听到这番话,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惋惜与敬意。他知道,李鸿章在朝廷中所承受的孤独与无助,是外人难以体会的。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臣,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

“李大人,您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一点,无论世人如何评判,历史终将给予公正的评价。”张弼士语气中带着真挚的敬意。

李鸿章转过身来,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张先生,世人如何评价,已非本官所能控制。我只希望,在这动荡的世道中,我等能为国家留下一丝生机,哪怕只是一线希望。”

张弼士深知李鸿章此时的心境,他轻轻点头,语气中透着坚定:“李大人,张某回到南洋后,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我相信,实业的力量可以在困境中为国家开辟新的道路。”

李鸿章沉默片刻,随后缓缓说道:“张先生,本官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对国家的未来抱有一丝期望。你与孙中山的联系,本官并不反对,只希望你能在实业与政治之间找到平衡,为国家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