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杨一清正在公廨之内和张永探讨防务,听到王阳明的话后,两个人接站了起来。
外边王阳明跌跌撞撞的跑进来,手里面拿着那张纸条:“中丞您快看!”
两个人迎了上去,杨一清接过了王阳明手上的纸条一看顿时皱起眉头。不过杨一清是雷霆在耳朵边打起,依旧不会有丝毫波澜的人。
看完这纸条后他脑海里飞速转动,思考解决的对策。
张永看后却大怒:“这帮奸商胆敢如此。中丞,咱家立刻带人去将这帮人给捉拿来。”
杨一清捋着胡须阻拦了下来,“不用如此着急,这反而是咱们的机会。”
王阳明和张永听后都愣了一下。
这是机会?
这是什么机会?
杨一清手执纸条,于厅内缓缓踱步两圈后,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吩咐道:“即刻派遣人手,严守各城门,一旦发现有人形迹可疑,尤其是向鞑虏营地方向而去者,务必紧随其后。老夫倒要亲眼见证达延汗的抉择。”
张永与王阳明闻言,初时略感愕然,旋即王阳明面露忧色:“中丞,倘若密信真落入鞑虏之手,李文渊的处境岂不危矣?”
此虑非空穴来风,李文渊此刻正身处鞑虏营地谈判未归。
若鞑虏趁此混乱,意图南下劫掠,甚至直捣巡抚衙门,李文渊恐将首当其冲,说不定还会被祭旗。
然而,杨一清目光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轻轻摇头:“不必担忧。若李文渊真有不测,鞑虏岂会等至今日而不采取行动?他们之所以按兵不动,很可能是因为李文渊已有所说服,只是双方尚在进一步磋商之中。这封密信,实为检验达延汗意志的试金石。”
他继续道:“若达延汗选择按兵不动,则此事已近成功,我等只需静待收网之时。反之,若他们发兵南下,老夫早为李文渊安排了后援——几位熟悉蒙古草原的勇士正隐秘随行,一旦有变,定能里应外合,确保李文渊安然无恙。”
此言一出,王阳明与张永恍然大悟,对中丞的深谋远虑佩服不已。
原来,杨一清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非但不让李文渊孤军奋战,反而暗中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二人相视一笑,心中大石终得落地。
在胖子的及时预警下,杨一清迅速采取行动,以防不测。
他不仅加强了各巡逻点的警备力量,还巧妙地对碉堡驻军进行了轮换,确保防线的稳固无虞。
一切部署妥当后,他便沉下心来,静待事态发展。
与此同时,晋商与宣府官员暗中联络,迅速派遣使者北上草原,寻找达延汗的踪迹。
不出两日,风尘仆仆的信使便抵达了达延汗的营帐,恰值李文渊正与达延汗围炉共餐,享用着鲜美的羊肉,商讨着贸易市场的细节。
信使的到来,打破了营帐内的和谐氛围,他尚不知朝廷已遣使前来。
当侍从禀报此事后,达延汗与李文渊的目光交汇,各自心中暗自思量。
李文渊悠然自得地品着马奶酒,目光不时掠过正专心致志地切割羊头的达延汗。
他的神态看似随意,实则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期待与压力,仿佛在无声地询问达延汗的立场。
达延汗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份微妙的气氛,他暂停了进食,细致地擦拭着手中的小刀与嘴角,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
他斜睨着李文渊,后者正以同样的节奏,慢条斯理地切割着桌上的羊肉,两人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既然已承诺开放贸易市场,面对晋商的使者,无论其来意如何,总得当着明使的面做个了断。若此刻回避李文渊,岂不是心虚的表现。
因此,在经过短暂的权衡后,他毅然决然地下令:“让他进来!”
士兵依令放行,信使步入帐篷之内,目光并未即刻落在李文渊身上。
一来,李文渊静坐在侧,专注于品尝手中的羊肉,未曾言语;二来,他身着一袭便服,未着官袍,令信使难以辨认其真实身份。只觉帐中多了一位气质不凡的汉人书生,心中暗自纳罕。
达延汗以蒙古语向信使询问来意,而信使竟也精通草原语言,迅速回应道:“大汗,我家掌柜命我前来通报,建议从西口关入关,重演打草谷之举。但此次,还需大汗派遣勇士,前往巡抚衙门,取下新任巡抚的首级。若难以得手,也请务必制造更大混乱,多杀无辜,以震四方,如此方能确保日后行事无阻。”
李文渊在一旁屏息聆听,心中虽早有预感,但听闻此言仍不禁怒火中烧。
他未曾料到,这些商贾竟如此丧心病狂,不仅欲置官员于死地,更不惜以无辜百姓的鲜血为代价,只为谋取私利。
达延汗对此类请求早已见怪不怪,他瞥了一眼满脸愤慨的李文渊,又随意翻阅了信使呈上的信件,旋即弃之一旁,沉声道:“昔日或许我能轻易应允,但今时不同往日,此事我绝不能为。”
信使闻言,面露惊愕之色,不解地问道:“大汗,我们合作多年,您执政以来,我们每年均向贵部慷慨馈赠,双方交往甚密。如今您突然拒绝,是否太过外道,伤了和气?”
达延汗语气坚定,毫无避讳:“昔日,我或许会因一己私欲,率兵南下,掠夺财物,伤及无辜。而今,我与你们的朝廷已达成共识,决定开放互市贸易,此乃两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大道,我岂能再行掠夺之事?”
“互市贸易?”信使闻言,惊愕之色溢于言表,“此等大事,我等怎未得闻?大汗,您切莫轻信谣言……”
话未说完,李文渊已挺身而起,其声铿锵有力:“他并未被谣言所惑,糊涂的是你们。我,正是陛下亲派的钦使,与大汗共商互市贸易大计,诸多细节正待敲定。”
信使闻言,脸色瞬间惨白,目光转向达延汗,满是难以置信:“大汗,您……”
达延汗神色凝重,缓缓言道:“多年合作,我深怀感激。然,为草原长远计,我意与明廷携手,共谋发展。因此,我不得不忍痛割舍与某些人的旧情。来人,将此人拖出,斩首示众!”
虽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此信使非朝廷所遣,实乃晋商私派,达延汗此举,意在向李文渊表明决心,断绝与奸商贪官之勾结,以示诚意。
随着一声令下,蒙古士兵迅速将呆愣的信使拖出帐篷,不久,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便被提回,置于众人之前。
而李文渊,面对此景,依然从容不迫,继续品尝着手中的羊肉,其镇定自若,令达延汗不禁心生敬佩,对这位年轻书生的胆识与气度刮目相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