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春闱的阅卷工作,仍旧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不论是进士科还是农科、理工科,主考和陪考官都在夜以继日的批阅试卷,评估考生的成绩。

张世康作为合格的甩手掌柜,当然也是夜以继日,不过是在家里。

理工科和农科批阅试卷的事,都被他甩给了宋应星、毕懋康等人。

好在是理工科和农科的试卷批阅,可比进士科的八股文简单多了,诸如理工之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必像文章一样,措词是否精准都要好几个考官合计一下。

倒是阅卷工作进行到第六天时,张世康作为主考官,还是参与了两天阅卷。

只是他只参与第三场考试的阅卷工作,他对考生们对他他出的考题的回答,还是很感兴趣的。

不过两天时间,他看了数百份考卷,却仍旧有些失望。

大部分的考生回答的都乏善可陈,封建思想之下,质疑神明可不是每个人都敢。

至于飞天,什么太阳、星星,都太过神秘和遥远,回答的也是千奇百怪。

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人直接答了不知道,也算是对得起理工男的直爽了。

当然,也有几个答案是有点意思的,比如说可以做一个足够大的风筝,或者一个足够大的孔明灯,将人绑在下头便可以升天。

也有人举例飞鸟,认为只要能够设计出扇动足够快的装置,人也可以跟飞鸟一样飞起来。

总之就图一乐。

四月十五日,朝廷如期张榜。

进士科两百六十五人高中,理工科则有一百一十二人,农科四十六人。

没有考中的考生,自然是离开京城各回各家,至于考中的准进士们,则继续留在京城,等候半个月之后的殿试。

殿试在古代,由天子亲自出题,并通过成绩确认进士的名次。

进士科通过殿试分作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理工科和农科也效仿此制,只不过崇祯皇帝以不懂理工之事为由,将理工科殿试的事也交给了张世康。

反倒是农科的事,崇祯皇帝一句没坑,因为他现在对农科还挺感兴趣的。

中第的农科进士个个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他准备通过这次殿试,找几个人才来,一块探讨如何更科学的种菜。

殿试虽然是天子出题,但实际上天子不过是走个过场,反正殿试也不淘汰考生,只是排个名词,考生也比会试的时候更放松。

进士科的殿试按照旧制被安排在了建极殿,农科被崇祯皇帝安排在了中极殿,而张世康负责的理工科则被安排在了武英殿。

说起来张世康还是武英殿的大学士,奈何他还是头一回来这大殿里。

一百一十二位中第的考生早已到场,殿试纪律相对宽松,考生的试卷也不必糊名,甚至都能亲眼见到主考官。

大部分人并不认识张世康,但其中有两人面色显得有些激动。

其中一个自然是老大,老大凭借自己过硬的冶炼技术轻松中第,想起前阵子他竟然与总裁大人相处好几日,这次在皇城内再次见到,总归是有些高兴的。

而另一人,则是此前张世康率领大军路过郑州时,曾去走访过几户农家,张世康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年轻人,便是那老刑的儿子。

那老刑也算个能人,靠着率先种新作物小发了一笔横财,当时还非要让儿子去考进士科。

张世康看出那孩子更喜欢理工科,便说服那老邢,并承诺到了京城遇到困难,可以来找他帮忙来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