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并未与张彬争论,
因为他决心将一生奉献给球状闪电研究,研究生期间的研究题目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至于他研究球状闪电的动机和童年的故事,陈博士没有透露给张彬,
他认为张彬不值得知道。
陈博士甚至认为,正是大学里像张彬这样的人太多,才导致人类科研进展缓慢。如果这样的人少一些,人类的科研或许早已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
观众们对这段剧情深有感触:
【这真是太真实了!】
他们批评大学里的一些老师只会重复使用几十年不变的PPT,每年只是更新一下日期。
有人提到自己的专业课老师甚至连PPT上的时间都懒得修改,打开时发现还是2002年的。
他们感叹教材内容过时,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落后于时代。
观众们真诚希望大学里能少一些这样的老师,多一些真正能够传授知识的老师。
…………
此时,
国内主持这次比赛解说的撒贝柠,看到这段剧情时也苦笑了一下。
意识到这已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普遍问题,即使在她当年的学校也有这样的老师。
…………
AI成像依旧在继续:
————
两年后,陈博士的研究生学业顺利而平淡地结束了。
在过去的两年里,陈博士从张彬那里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张彬的技术严谨性、精湛的实验技巧以及深厚的工程背景,都为陈博士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知识与他对球状闪电之谜的探索相比,仍显不足。
因此,陈博士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高波,拥有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声誉卓着。
高波与张彬截然不同,他思维活跃,充满活力。
当陈博士提出以“球状闪电”为研究课题时,高波欣然同意。
这反倒让陈博士感到些许担忧,
因为这项研究需要大型雷电模拟装置,而国内仅有一套,显然不会轮到他使用。
但高波却轻描淡写地说:“你需要的只是一支铅笔和一张纸。”
他鼓励陈博士构建一个关于球状闪电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在理论上应具有独创性,在数学上要完美无瑕,在计算机上要能运行自如。
高波将这比作创作一个理论艺术品。
陈博士表达了他的顾虑:“一个完全脱离实验的研究,在我们这里能被接受吗?”
高波坚定地回应:
“黑洞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天体物理学界已经将其理论发展到了何种程度?有多少人依赖它为生?球状闪电至少是真实存在的!”
他甚至承诺,如果论文不通过,他将辞职,与陈博士一同离开这所大学。
…………
看到这段剧情,
观众们对此反应热烈,纷纷表示高波是一位出色的导师,而张彬相比之下则显得不够称职。
…………
【正文】
在开学前的暑假,陈博士计划回乡探望一直支持他的老邻居们。
当他乘坐的火车经过泰安站时,他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想起了泰山玉皇顶的一次球状闪电目击记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