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问话的意思很明显,跟选拔太子之前的考核一样,胤禩也是非常重视,想了想才谨慎的回答道。
“1644年,我大清入关时,满汉蒙三个八旗满编十八万人,三丁抽一作战人数十二万人,这十二万人是书面数据,实际应该更少,满文老档的记载是奴隶兵+护军+仨八旗总共出动十万众。就是这十万众,根据朝鲜方面的记录来看,也是尽发七十岁以下,十岁以上的男丁,“急聚兵马而行”。”号称10万,有夸大成分,实际在6到8万左右。
大清军入关时正逢李自成北上,李自成的兵力应该在7-10万之间,他带了6万左右兵力北上山海关逼迫吴三桂投降并希望控制山海关制约后金,但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吴三桂所部大概五万人,也就是清军此时十五万人左右,击败了李自成的六万人。
至于李自成的大顺大部分集中于老营,五营二十二将。
其中权将军田见秀资历最老“提督诸营事”,但实际情况他的职务更接近于后方留守总统领,李自成挥军北伐时,田见秀率3万中权亲军留守关中。
中军亲军-主将是:权将军刘宗敏统率,副将张鼐,刘体纯、谷英、吴汝义、罗虎、李友、任继荣总兵力约15万人,这是李自成最为精锐的部队,其中号称三堵墙的4万铁骑就是中军亲军组成的,这支中权亲军主力约12万人随李自成与刘宗敏攻破北京。
东征讨吴时留兵2万守燕京,分兵2万进攻九门口即一片石,意图绕过山海关合围吴三桂部,主力约8万人在山海关与我大清满八旗主力约6万人加上吴三桂的五万降军一片石激战两场,遭到重创,兵退北京时只有不到2万人。中权亲军主力受到重大损失。
左营主将是:刘芳亮,副将是谷可成、张能、田虎,总兵力约5万人,
右营主将是:袁宗弟,副将白鸣鹤、党守素、白旺,总兵力约6万人,其原驻军湖广,抵挡左良玉等江北四镇。
后营-主将李过,副将高一功、张能、马重喜后营总兵力约7万人,一直驻军在重镇榆林地区,为大顺军陕西北面屏障
前营主将贺锦副将辛思忠、刘希尧这支部队虽叫前营但力量最弱(主体由被李自成吞并的回革五营组成),只有4万人左右。
所以李自成在火拼罗汝才之后,他的野战总兵力应该在30万上下,这是李自成的精锐主力
胤禩接过李德全递过来的茶,喝了一杯茶,润了润嗓子,说了这么多,口齿确实有些干了,继续说道“
至于明军是卫所制度,一般来说,明朝有两百万军队的依据是《明史》记载,洪武末期明朝有329卫,65所,按每卫5600人,每所1000人来计算,明朝大概有军户191.5万人。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制度:每一百户军户,战时出兵25人,其中1人为小旗官(这是军队中军职,类似于排长),1个旗手、1个鼓手、2个伙兵,20个普通兵.......这是作为“战兵”。后来搞屯军制,又规定,这25人中8个人脱产为战兵,剩下的17人去种地.......也就所谓的屯军三分备战,七分耕种。
不过200万军户不代表200万军队,明朝缺饷严重,兵变频繁。儿臣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正德以来的历史,不能不注意兵变问题。因为它自正德四年(一五〇九)以来,接连不断,直至和明末农民大起义汇合,推翻了明朝腐朽的统治。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五〇九年到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的一百三十余年内,规模较大的兵变就达六十余次,平均为每两年爆发一次。这还不包括小规模的哗变和大量的军卒逃亡事件。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