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的儿子石彪,升都指挥,充游击将军,开始带兵。
杨洪的儿子杨俊,升右都督,开始带兵。
杨洪的两个侄子,杨能杨信也都升到都指挥,派出去了。
所以杨洪家里除了媳妇儿老娘,能派的都派出去了。
再看瓦剌这边,是一边打一边向京城派出使者,要求接回英宗。
六月,朝中资历最老的两位礼部尚书胡濙和吏部尚书王直带着众多大臣一起上疏。
意思大致是:陛下天位已定,是不是应该接你大哥回来了。
但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于谦。
七月,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大汗派来一个使者,放出狠话:
眼下关外十四城,都在我瓦剌的打击范围之内,你要是不派人来接,这事儿就没完!
而从瓦剌出使的礼部侍郎李实也带回消息,称也先也下了最后通碟,在八月初五以前必须把英宗给接回去。
为了表示诚意,也先还召回了在大同周围的军队。
反正表达的就很清楚,八月初五以前人不接回去,咱们就接着打!
这个时候,代表朝中文官的胡濙和王直,以及代表军方的宁阳侯陈懋,几乎满朝文武都开始向朱祁钰施压。
那你不接回英宗,瓦剌就会以此为借口,不停寇边,这样下来就没完没了了。
朱祁钰肯定是不想接回英宗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这个皇帝都当了快一年了。
就算当的再窝囊,也比当初那个王爷头衔强!
而在国榷里,从来没有朱祁钰同意接英宗回来这个记载,朱祁钰的回应都是再议再商量。
并且,他还让大同和宣府严备,防止也先接近。
国榷里记载,于谦甚至秘密联系了也先弟弟赛罕王的一名手下,叫忠勇伯蒋信,是个胡人,原名叫把台。
于谦让把台找机会干掉也先,事成之后,封王封侯随便挑,要什么给什么。
那么戏剧性的来了。
于谦和朱祁钰都没想到,出使瓦剌的左都御史杨善,在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和也先商量过后,自作主张的把英宗接了回来。
故此,英宗能够回来,基本有两个因素。
一是瓦剌这边的军事压力,让于谦和朱祁钰顶不住。
二来,朝中的文武大臣达成了共识,他们也希望接英宗回来。
如果没有他们在城里使劲儿,估计英宗一辈子都回不来。
最好的例子就是宋朝的宋徽宗。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文官又开始喜欢英宗了?要知道,在正统朝他们和英宗可是斗得死去活来。
其实,无非就是在京城保卫战之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匀,他们和于谦闹掰了。
土木堡刚出事时,于谦的兵变派和文官派都是很和谐的。
兵变派这边,于谦提议撤回了清军御史,烧掉了关外很多亏空的粮仓。
户部和兵部,清军查账这事儿就死无对证,糊弄过去了。
而文官这边,干掉了马顺,又清洗了王振一党已经没有对手了。
之后他们又取消了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以及车船税。
这个车船税不同寻常,相当于商业税被取消了。
那么,此时的各方人马都是得到了好处,大家相安无事。
但之后,于谦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专权!
因为他不拿内阁这些文官当人,所以两边闹掰了。
土木堡当天,文官死了一个首辅,两个尚书。
但内阁是六个尚书,死了两个,还有四个。
在朝中,当时地位最高资历最老的就是胡濙和王直,这俩都是经历四五朝的老家伙,王直时年七十,而胡濙则是七十五。
而于谦当时才五十一。
明朝二十岁就相当于一代人。
胡濙看于谦,两人差一辈儿,也就像看儿子一样。
另外论资历,于谦外放巡抚十九年,正儿八经在京城当官其实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