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边看边写的读后感——
“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这句话证明了我之前对安迪疯狂时的猜想。
“肖申克”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安迪的身上一直披着名为“自由”的“透明纱衣”,哪怕是在他最为绝望最为疯狂的那些年,其实也不曾消失过。
而小说的“讲述者”,也就是雷德。
他已经被肖申克所同化,彻底地变成了肖申克的模样了。
哪怕有那么一瞬间——也就是与安迪交谈时——雷德享受过那么一丝自由的微风。
但一回到牢房,雷德还是变回了犯人;雷德还是无法击破肖申克那坚实的壁垒。
写到这里,可以引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两句话:
“因为一个人的确会受到监狱环境制约,当你剥夺了某人的自由、教他如何在牢里生存后,他似乎就失去了多面思考的能力,变得好像我刚刚提到的野兔,看着迎面而来、快撞上它的卡车灯光,却僵在那里动弹不得。许多刚出狱的囚犯往往会进行一些绝不可能成功的愚蠢犯罪,为什么呢?因为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回到牢里,回到他所熟悉了解的地方。”
“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如果你在洗衣房或车牌工厂工作,每个小时可以有五分钟的时间上厕所,而且每个人轮流去厕所的时间都是排定的。三十五年来,我上厕所的时间是每当分针走到二十五的时候,经过三十五年后,我只有在那个时间才会想上厕所:每小时整点过后二十五分。如果我当时因为什么原因没办法上厕所,那么过了五分钟后,我的尿意或便意就会消失,直到下个钟头时钟的分针再度指在二十五分时,才会想上厕所。”
是啊,肖申克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腐化人的地方,雷德就是这样被腐化了。
安迪又是怎样对抗腐化的呢?
是否如雷德所想的那样呢?
在安迪越狱后,小说由“讲述者”雷德之口,大段地讲述了安迪的心理;以及安迪到底是如何越狱的。
在小说的最后,雷德虽然没有选择与安迪一起越狱——他是安迪越狱过了很多年后假释出狱的。
但是,在小说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成为罪犯;并且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怀着只有“自由人”才能感受到的兴奋,踏上了寻找安迪的路途。
这段本来想直接放原句的,但想想还是算了。
我想,如果看者有了兴趣,自然会去买下或去读书馆试着翻阅小说的。
这样,也就没必要,放出大段大段的原句来水字数了。
也写差不多了,其实整篇读后感读下来感觉没头没尾的。
算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找个时间来对这篇读后感作出修改的。
读后感的最后,就让我用《肖申克的救赎》里,最为人熟知的那句话作为结尾: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晚上8点15分。
刚从外面回来,果然开学时最早的那几天是最忙的。
就像前文说的,去吃烧烤了。
吃了好几个小时,
每次以为菜上完;差不多该走的时候,就会有新的菜上来。
真的差点吃死了,回来之后寝室还在六楼,到寝室后已经彻底不想动了。
甚至就连日记都不想写了......
......算了,还是要写的。
还有一个新的发现:下三路真的是个打开男人话题的最好开关。
甚至,我们寝室四人在一起聊天时;我大概记了一下,至少是有百分之八十是在讲下三路的。
这太恐怖了,但那有什么办法呢。
总不能让几个大学生,在路边吃着烧烤、喝着啤酒;嘴上谈的却是哲学、诗歌、文章这些吧?
思来想去,这也不对啊。
虽然说我也常会幻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场景。
可我也知道,我是还没到那个境界的;我只是那个“白丁”而已。
好了,写完这段就该结束了。
在最后,就让我稍微装一装那些“鸿儒”,用一点点,就一点点——抒情的方式结束今天吧:
“可是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到此结束了。”《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