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澄人品顽劣,不仅自己行为不检,还带坏了同治皇帝,这让他的父亲恭亲王奕?对他十分不满。据说载澄病重时,恭亲王奕?看到他穿着一身黑皱绸衣裤,上用白丝线绣满蜘蛛,十分生气,认为他不知悔改。或许因为父亲的放弃,载澄在身心双重打击下病情加重28岁就离世了。

奕?的次子载滢在8岁时就出继给了钟郡王奕詥为嗣,这使得奕?对他的教育关注度更低。在这十年间,奕?自身处于政治失意的状态,对载滢的关心和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载滢长期不在父亲身边,缺乏父亲的教导和监督,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载滢与哥哥载澄一样,成天只知道花天酒地,缺乏政治智慧和才能。他在后来的政治事件中站错队,投靠端王载漪父子,最终受到牵连被革职除爵。这表明奕?在对儿子的政治教育和人生引导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

恭亲王奕?居家养病的十年间除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外,还离政治权力中心,奕?作为曾经的权力核心人物,对国家政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关注。即使被罢黜,他仍会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了解朝廷的动态和国家大事。

毕竟他在政治舞台上活跃多年,与诸多官员、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中法战争局势、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情况,他都会有所知晓,并可能在私下进行思考和分析。

参与一些文化和学术方面的活动。恭亲王府有丰富的藏书,进行学习交友文化活动,处理家族事务。奕?拥有大量的田产、房产等产业。确保家族的经济利益,参与一些商业活动或与商人有所交往,以增加家族的财富。

这十年的赋闲生活对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心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他在甲午战争时期再度被起用时,已失去了当初的锐气。重新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奕?经历了咸丰年间的英法联军入侵以及之后的中法战争等对外冲突,清政府均惨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让他认识到清政府与列强在军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认为对抗列强难以取胜,因而倾向主和以避免更大灾难。

希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稳定。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国内局势动荡。作为重要官员,奕?担心继续与列强对抗会加剧国内矛盾和不稳定,威胁统治。他认为和谈可争取缓冲时间,以便集中解决国内问题,维护统治稳定。

对维新派人士的不信任。奕?认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虽主张变法图强,但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能力,且过于激进、急于求成,可能给国家带来更大混乱。例如康有为曾提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可变矣”,这种激进言论和做法让奕?对维新派品性和能力产生怀疑。

担心维新变法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维新变法必然对现有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会触动守旧派官员、贵族及地方势力等既得利益集团。奕?作为清政府内部重要人物,与这些集团有密切联系,担心变法引发强烈反对,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

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奕?在清政府中拥有较高政治地位和权力,维新变法的推行可能影响其地位和权力。一些维新派人士主张改革政治体制,加强君主立宪,与奕?习惯的封建专制统治模式相冲突,他担心权力被削弱,因而反对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在朝廷中根基深厚、权力庞大,代表封建贵族、大地主等既得利益群体,坚决反对变法触动其利益。慈禧太后掌握最高权力,能轻易调动军队、官僚等力量镇压维新变法。如在变法后期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使变法迅速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依赖,缺乏独立发展能力,导致政治上软弱,无法与守旧势力强力对抗。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自上而下改革,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经济上虽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抬出孔子旗帜“托古改制”,反映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疾呼救亡图存,但又幻想西方列强帮助变法维新。而列强希望中国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以继续掠夺资源财富。

维新派活动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小圈子,脱离人民群众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使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无法形成强大社会力量支持,未充分考虑守旧势力反扑,也未制定有效应对策略,面对攻击时束手无策,无法有效维护变法成果。

奕?对日主和、反对维新是出于多种因素考虑,这些因素反映了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下为维护清政府统治和自身利益所做选择。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奕?逝世,享年65岁,谥号为“忠”。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