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村民甚至担心,村里的土地到最后会不会都成为林基家的?村民会不会成为一无所有的佃户?

林基觉察到族人的微词,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家人的不团结。任何不好的苗头都要找到背后的问题,不能拖到局面失控再去解决,这是他做事的风格。

这年秋收后,林基把最初搬迁的老四支的大家长和几个子女多的家长召集起来开了个议事会。

林基说道:“家族成员越来越多,一人一个脾性,人人都有需求,有矛盾纠纷难免,咱不能放任矛盾升级!有族人对我们实行‘公田制’有分歧,大家要把我们的初衷告诉咱们的晚辈后生。这些年咱林家湾开垦了上千亩良田、修了灌渠、挖了五口大井,建了五处看田房,还建了祠堂、村塾,修了宽敞的村大街,这些工程哪一个不是靠大家伙集体的力量完成的?如果咱开始就各干各的,林家湾绝对成不了现在的气候!”

众人家长点头称是,“族长说得对!咱都明白这个理!”

林基接着说:“咱从元固老家搬到这里,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找个宽敞地方!咱老哥几个劳苦了这三十多年,现在各家各户的都不愁吃不愁穿,这不就是咱的愿望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图的就是晚辈们都过上好日子!”

“咱林家湾能让周边村的高看一眼,凭什么?就因为我们林家人团结,团结得铁板一块,如果像其他村庄不团结,咱能不能在这里站住脚都难说!”

一个分支家长对林基说:“有的后生仗着年轻力壮,认为自己多干活,拿得和别人一样多,可能感到不平衡!所以私下里议论分田,后生见识短浅,大哥不用理他!”

林基严肃的说:“村里的公田迟早要分给大家,现在还不到时候。我的用意你们几个应该明白,就是集中大家伙的力量为咱们的后代打下基础,要让每个林氏后人心里都种下团结的种子,林家湾人要拧成一股绳,到什么年月也不能散了!”

几个大家长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肯定不能散了”,“咱林家湾能有今天,全靠的人多力量大”,“是啊,让一家一户的干,干一辈子也开不出这上千亩的地!小打小闹能干成什么事?”……

等众人议论差不多了,林基接着说:“咱得让后生们明白,树叶不可能永远在树梢上,是人就有老的时候、有生病的时候,谁都有三时两运旦夕祸福,谁敢说用不着别人?谁家盖房子不是大伙齐上阵盖的?他再有力气,一个人能盖起房子来?咱庄上那几个老弱病残,确实是没有劳动能力,咱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是吧?吃亏人常在,多出点力也算不上吃亏!再听到谁发牢骚,就直接告诉他,可以单独给他一块地,让他自己关起门来朝天过!”

他们说的那个后生是林基堂兄的孙子,他的爷爷就坐在林基身旁,他红着脸说:“俺那个龟孙混小子刚娶了媳妇,还是个‘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憨货,没经过世面不懂事,我回头说道说道他,这样的东西只有等他吃次亏了才能长记性!”

林基看了看堂兄,“小孩有不同意见也不能怪他们!等着村里事关大家的事情都办妥了,咱就把地分了。即使分了地,那些老弱病残,该管的还是要管!这是咱林家湾永远不能破的规矩!”

林基对几个大家长说:“年轻后生缺乏公心公德,是我们做得不好,只有言传还不够,要身教才行,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当父母的要先做好才行。以后,咱把学习家规拿到村塾,让先生和圣贤书一块教,还要让孩子定期到“问礼堂”感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咱林家的“问礼家风”祖训,那是有来头的,当年,咱先祖林放可是和孔圣人平起平坐的!”

林基咳了一下嗓子。“我们的那十条家规大家还记得吧?”

几个家长你一句我一句的说道:“崇孝道、睦宗亲”,“重教养、齐家政、正礼仪”,“务读书、明德性、谨言语”,“慎交友”,“谦处世”。

林基拿出烟杆装上烟,一边抽一边点头。

林氏家规涵盖了忠厚、善良、勤劳、诚实、正直,这些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作为对后辈的诫勉,林家人一代一代耳提面令,代代相传,形成了人人良善、个个勤俭持家,父慈子孝的美好村风。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开春的一天,林家湾开始分田了。

林基由儿子林天佐搀扶着来到“问礼堂”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已经聚集到祠堂前的空地上。林基站在众人面前,直了直腰嗓子沙哑着大声说道:“今天,咱们把村里三十年辛苦开垦的田地分到每家每户,林家湾周边已经没有荒地可以开垦,大伙要勤快的伺候我们的田地,那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人勤地不懒’,你不好好种地,地也不会好好的给你出粮食!如果谁家的地荒了,咱就把地收回充公,都记住了啊!”

一百多口林家族人齐声回应着“放心吧老族长!”

林基从公田里留下五十亩用来支应家族的公共事务,以及教书先生的束脩、孤寡老人的赡养,还有突发灾厄的扶危济困等。剩下的公田按人头均分到家家户户,从此,林家湾的村民开始各种各田,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日子,从那以后,族人的生活便开始分化,有的富起来,有的穷下去。

分完田地,林基便溘然长逝了。临去世时,他对围在床边的各分支家长叮嘱说:“宗族成员有远近亲疏,在祖宗看来,都是他一人之子孙,所以,站在先祖的立场,族人之间应当和睦相处。当族人中有谁家幼弱失亲难以自立、鳏寡无依生活艰难,有谁家遭遇窘急衣食无着,或出现纷争不能自控时,大家伙应该全力给予帮助,众人帮一人不难,千万不能袖手旁观!你们一定记住了!”

林基之后的几位族长,也确实是遵照林基的遗训做的,每个家庭都教育子女要有团结互助意识。所以虽然分田到户了,林家湾的村民仍然和睦的像个大家庭。虽然各家过着各自的小日子,可是邻里和睦、互敬互让,经常是这家做了好吃会送那家一份,那家有了稀罕的东西也会给这家尝个鲜。小孩子之间调皮打闹,磕着碰着的,也都是训导自己的孩子,而不会护短计较。偶尔有夫妻吵架、兄弟斗气的,总会有一群人过来又哄又劝,直到二人烟消云散、露出笑容和好如初。

遇到两家因为误会产生矛盾的时候,要么是长者出面,要么是族长、里甲长出面,及时调停,消除误会、让双方握手言和,从不会让纠纷隔日过夜,不会任由矛盾升级。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更是全村上阵。

如果谁家遇到伤病危难急事,自己解决不了的,也是一家有难全村支援,整个村子的族人都会伸出援手,有钱的帮钱、有物的帮物,有力的出力,多少年了,林家湾的村民,在困难面前从没有势单力孤的无助感。

后任族长说:“我们一定要记住老族长的良苦用心,我们林家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有力量保护自己,除了自己,没有人能保护我们,兵荒马乱的年头,皇上自己家的事都摆不平,哪有心思管老百姓!咱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不要指望外人。大家伙想想,朝廷官府除了跟我们收租子,什么时候管过老百姓?就是灾年的赈灾粮款,还不是平时收了我们的钱粮存起来又返给我们的?至于衙门,那是给有钱有势的人开的,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所以,村子的安全不能指望别人,要靠我们自己。”

林家湾村民的团结是出了名的,据村里老人讲,有一年冬季,有一帮悍匪进村打劫,结果村民一呼百应,群起而攻之,把土匪打得落荒而逃。从此以后,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流寇再也不敢进村骚扰。而那些经常被土匪劫掠的村子,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土匪把辛辛苦苦收成的粮食抢走,而官府对此也拿不出什么保护措施。

几代人的努力构建的林家湾,如同一个世外桃源,是完全自足自给的小社会。许多村民农闲之时、耕种之余,到河里捕鱼捞虾、野外打野味自己吃不了的,就拿到街上象征性的收几文钱卖给族人。

一条中心街慢慢的成了小集市,有打烧饼卖烤排的,有杀猪宰羊卖肉的,有豆腐坊、油坊,裁缝铺、肉铺、剃头铺、铁匠铺、木匠铺,吃穿用度都有,这些买卖也有外人来开的,大部分是有手艺的林氏后人开办的。各类小生意,富裕了自己、方便了族人,

林家湾的人富足、友善,引来一些外来的商贩和沿街叫卖的小货郎,他们拾遗补缺,小到针头线脑,大到银器、铁器,的都可以买到。就连一些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也经常来村里演上几天。

后来约定俗成每六天设一个集日,村外的小商小贩也都来吆喝贩卖,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买到生活所需的东西。周边村庄的百姓提起林家湾人的生活,都羡慕的不得了,“看看人家林家湾,那日子过得才叫舒坦!”

林家湾的村塾一直没间断,教书先生的束脩由村里公田收成的钱粮承担大半,谁家的小孩愿意读书,只需很少的几个铜钱就可以进学堂。虽然至今没有人得过功名,不过,村里的少年青年倒也都能识文解字、写写画画记个账的也能凑乎着应付。

富足和安宁的林家湾,成为周边老百姓向往的安乐窝,远近村庄的闺女都愿意嫁到林家湾,村里几乎年年都有新媳妇娶进村。

到清朝嘉庆年间,林家湾的人口已近五百人,成为方圆二三十里内规模最大的村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