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头的如椽大笔,着实在西南小朝廷的文武官员中好好露了一把脸。
吴文镕这位原云贵总督就有这等水平,更别说林则徐了。
如今这个时代,整个天下第一名臣当归林则徐莫属。
老林的身份地位实在是太高了。
因此上道光当年便封他为太子太保衔,也由此可见林则徐在螨清皇帝的心中,地位是不一般的。
朱简煌此番封老林为少师,所谓三公者,太师、太傅、太保,三孤者少师、少傅、少保。
少师和太子太保,虽都为从一品,但是光从地位上来说,少师其实是要高于太子太保的。
以徐阶为例,嘉靖二十九年,加太子太保衔;嘉靖三十三年,以万寿节推恩而加太子太傅衔;嘉靖三十七年获加太子太师。
等到了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万寿宫建成,徐阶升少师。
少师再进一步便是三公,而小朱之所以没有一次到位,直接封老林为三公,意义便在于此。
封无可封,不管是对武将也好,还是文臣也罢,其实都不算是好事情。
而借着给林则徐封少师的机会,小朱进一步说道:
“自古治国有常,而官制为纲。昔我大明立国之初,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创立六部九卿之制,以安邦定国,百姓安居,四海升平。
然时移世易,如今我大明初创,官制渐有紊乱之象,职掌不明,政令不畅,实乃国家之隐患,民生之困苦。孤深忧之,乃决意恢复大明旧制,以图振兴。
即日起,恢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原貌,各司其职,不得逾越。
吏部掌官员之铨选、考课、升迁;户部掌朝廷财政、税收、户口;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兵部掌军事、武官之选授;刑部掌司法、审判;工部掌工程营造、水利等事。
六部官员,务须尽心竭力,以副孤望。
昔内阁为天下之辅弼,大学士为天下才俊之选,辅佐天下,参决机务,共谋国是。
今天下未定,孤决意设西南总督,以替内阁大学士之职,望林卿能者多劳,辅佐孤王治理西南百万沃土,千万黎民。
都察院为风宪之司,掌纠察百官之不法。即令吏部严加考察,择贤能者充任。
都御史率其属员,当严明法纪,肃清吏治,以安民心。
地方省、府、县三级官员,当各守其土,各安其民。巡抚掌管一省政务,左右布政使分掌民政、财政;知府掌一府之政;县令掌一县之治理。
各级官员务须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以安地方。
如今天下未立,孤吸取前朝教训,不封藩王宗室,但日后藩王宗室,当恪守本分,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不得侵占民间土地,违者必究。
此为宗室之序,自孤之后,万世不移。
大理寺掌司法,当秉持公正,明察秋毫,以正国法。
即令吏部协助少师,挑选大理寺卿及卿属,日后大理寺定当严加审断,勿使冤假错案发生。”
大明也好,伪清也罢!其实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官制,当然这套官制放在近代化之中,可能会显得有些落后。
不过如今小朱定的制度属于过渡时期,千头万绪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切当先以维稳为主要,待时局稳定,西南安定下来后,朱简煌自己会不断地在这套官制里面添加私货。
从而建立一套符合近代化体制的官制。
而想到这里,小朱便联想到了选才制度。
如今这个时候,贸然去动科举,其实是不理智的,这无疑是将天下的读书人,乃至士绅阶级往满洲鞑子那边推。
这种事情小朱是做不出来的,因此上小朱不会像太平天国那样,着急忙慌的就推开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就跟个吉祥物一样,谁都可以用,为了争夺士绅阶级的支持,小朱自然不会傻到一脚踢开孔老二。
过渡时期,还是会将科举做官和儒家联系起来,但是与其同时,朱王爷也会兴建学校,将自己的私货塞进去。
等到时机一成熟,如果儒家脑子活,能做出改变,那自然好说话,但是如果儒家自己还是要玩老一套,那不好意思,儒家注定要被淘汰。
不过从历朝历代的发展来看,其实儒家本身也有改变的驱动性,或者说儒家很会适应的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再当陆王心学,而至清朝,又延伸出了乾嘉学派。
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儒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很善于根据统治者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如果有一天,发展出新儒学,小朱也并不奇怪。
而回到选才制度上,朱王爷看着林则徐、吴文镕说道。
“科举制度为国家抡才大典,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如今礼部尚书尚未归位,便由吏部协助林少师,精心组织,公正选拔,使天下才俊皆得进身之阶。”
小朱刚说完这番话,吴文镕当即出来问道。
“启奏王上,今秋便是西南三省乡试,我大明光复西南,使得士子们如今尚在观望,王上不知是否恢复此番乡试?”
“吴卿有言可直说。”
“王上,少师先前有言,科举与否,皆非所限,唯才是用,以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若复设乡试,届时通过乡试之士子,和未过乡试之士子,同殿为官,必有一方心生不满。”
吴文镕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科举考试其实没那么简单,尤其是乡试,难度相当大。
若是此番还要重开乡试,那些辛苦过了乡试的士子,一看那些连乡试都未过的人,能和他们一起同殿为官,必然心中会不忿。
所以对于这个情况,吴文镕倒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上,依臣之见,此番乡试可暂时取消,可在成都、贵阳、昆明举办三场考试,无论科举与否,皆可参与,此三场考试应多录取士子,三省士子届时再去成都,由王上亲自出题。”
吴文镕的建议就是,这次的乡试干脆取消了,直接来一场类似于会试的考试形式,继而去成都进行殿试。
小朱听完吴文镕的建议,若有所思,随即微微颔首,似乎是同意了吴文镕的建议。
不过很快,他便想到了一个切入点,觉得这是自己塞私货的好时机,旋即说道。
“吴卿言之有理,不过少师有言应当唯才是举,诸位皆知,天下士子中,不乏有大才者,不擅科举八股,若此番选才,只以八股论高低,未免有沧海遗珠、宝玉蒙尘之憾事。”
“此番为我大明第一次开科取士,依孤王之见,不可如此自缚手脚,三场考试,除八股文之外,还应当设立一科,此科为时务。”
朱王爷这话一说完,好几个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左宗棠。
有大才者,不擅科举八股,屡屡科举落第,这说的不正是左抚台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