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映照在赵国皇宫的琉璃瓦上,金光闪闪。钟声穿透了清晨的薄雾,回荡在皇城内外,唤醒了这座古老都城的每一个角落。皇宫大殿内,朝臣们身着朝服,依照品级序列站立,等待早朝的开始。在朝会正式开始之前,他们低声交流,讨论着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李晋耕战理论。
赵奢站在朝臣之中,心中暗自思量:这李晋的耕战理论,确有其独到之处。若能将耕作与备战相结合,既可增强国力,又可随时应对外敌,实为上策。但他也不禁忧虑,这样的改革,必然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推行起来定会困难重重。
廉颇则在心中默默盘算:这耕战理论,讲求的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我赵国士兵素以勇猛著称,若能在平时也注重农业生产,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那在战时便能更加无后顾之忧。但廉颇也担心,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削弱士兵的战斗意志。
李牧则在心中权衡:李晋的耕战理论,与我所推崇的兵贵神速不谋而合。农民在耕作之余,若能加以军事训练,便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集结成军,这对于提升我赵国的军事反应速度大有裨益。但李牧也深知,这需要精细的规划和严格的执行。
庞煖虽然年事已高,但心思依旧敏捷,他心中暗想:我这把老骨头,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看到李晋的耕战理论,却也感到一阵振奋。若能将此理论付诸实践,我赵国的年轻一代将会更加强大。
赵括则在心中反思:长平之战的惨败,至今仍旧让我痛心疾首。李晋的耕战理论,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如果当时能够更好地结合农业生产与军事备战,或许就不会有那样的悲剧发生。
然而,并非所有朝臣都对李晋的耕战理论持肯定态度。一些守旧的大臣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不合时宜。
司马尚在心中默默思考:这耕战理论,听起来确实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我需要仔细研究,看看如何能够结合我赵国的实际情况,将此理论发挥到极致。
扈辄则在心中暗自期待:作为赵国的将领,我深知战争的残酷。如果能够通过耕战理论,提高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那将是我赵国之福。
赵葱和颜聚虽然在朝中地位不如前几位显赫,但他们也在心中默默盘算:这耕战理论,对于提升赵国的国力,无疑是一个好机会。我们虽然不能像那些名将一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若能在朝中支持此理论,为国家的强盛出一份力,也是我们的荣耀。
朝会正式开始,赵王首先发言,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近日,有关于李晋的耕战理论在民间广为流传,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听听诸位对此理论的看法。”
赵奢率先出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大王,臣以为李晋的耕战理论,实为增强我国国力之良策,但具体实施,还需慎重考虑。”
廉颇也上前一步,沉声说道:“大王,耕战理论中的备战思想,正合我意。但臣也担忧,备战是否会过度消耗国力,影响百姓的生活。”
然而,就在这时,一位守旧的老臣出列,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悦:“大王,李晋之言,不过是书生之见。让农民去打仗,岂不是乱了套?此等荒谬之论,岂能作为国策?”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大王,自古以来,耕者耕,战者战,各司其职,方为正道。李晋之论,混淆了农战之分,恐怕会动摇国本。”
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赵王坐在宝座上,眉头紧锁,他知道,今天的朝会将会是一场激烈的辩论。
李牧见状,上前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王,耕战理论虽有争议,但其核心思想,在于提高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增强军事反应速度,这与我国的利益并不相悖。臣建议,可先在部分地区试行此理论,观其效果,再做定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