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扬州城在千多年前时,并不叫扬州,叫水城。
那时有一位城主叫君安,他说他不是这个大陆的人,是从一个叫地球的地方穿越过来的。
他说他生活的国度叫大唐,他生活的地方叫扬州,那是一个拥有灿烁文明的地方。
他说这座水城与扬州有七八分相像,于是他就努力改造水城,并将水城更名为扬州。
西东流向的东江从扬州穿过,君安又建了条南北贯通的扬州运河。
总之,大唐扬州拥有的景观在这里也有,像瘦西湖、明寺、二十四桥、东关街、瓜洲渡口、唐杏和唐槐等。
并且,因为这儿的地盘更大,景观更多。
比如东江吊环桥、百里运河长廊、扬州比武台等。
东江是一条比长江水量还要大五倍的大江,在束腰镇流入扬州。
束腰镇有一处峡谷,东江从峡谷流入,十分湍急。
峡谷上游,东江宽两公里,扬州境内,宽度也大致相同,但峡谷处,最宽一千米,最窄处只有五百米。
这个峡谷叫束腰峡,峡谷出口就是扬州迎接东江的第一镇——束腰镇。
束腰峡最窄处,横跨着一条粗大的缆绳,缆绳上吊着一千个吊环,每个吊环相隔半米。
每天,都有挑战者手拉吊环过江。
当然,每年也有不少挑战者因力竭掉进东江殒命。
百里运河长廊则是沿运河修建的观河走廊。
比武台好理解,是武者比斗或决斗的地方。
除了一些名字外,君安还将那些唐诗用汉字书写出来,特别是写扬州的诗。
在君安城主的努力下,汉字书法和唐诗成为扬州城最独特的文化景观。
再后来,君安城主推动汉字为扬州城官方用字。
这样一推动后,汉字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这些汉字太漂亮了,尤其是君安用汉字书写的唐诗。
天长日久后,汉字、汉字书法以及唐诗就毫无违和地融入到扬州城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扬州城的历史长河。
《扬州城志》里,还附上了君安引入的唐诗,像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陈子昂、虞世南、上官仪、李峤、王绩;还有杜审言、苏味道、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张若虚等。
余小乙大致看了看,这些诗人都是大唐前期的诗人,也就是说,君安是唐朝初期就穿越过来的。
《扬州城志》里收录的诗人有百多位,诗有千多首,其中大部分的诗人和诗,余小乙并不熟悉,特别是上面那两百多首写扬州的诗人和诗。
这一点,余小乙倒是理解,唐朝到今天,千多年了,能流传下来的肯定得是精品。
就如他穿越时,所在的华夏帝国已经改写现代诗,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但上千年后,这些诗有几首能留存?肯定远远比不上唐诗的!
君安生活在唐朝,他是扬州人,又爱好写诗,自然会结交一些文朋诗友。
这些文朋诗友在一起,免不了要写诗比斗比斗,卖弄卖弄。
他们是扬州的,自然是写扬州为主。
余小乙看了看这些诗人的简介,果然如此。
其中君安自己写扬州的就有二十三首。
读到这些写扬州的诗,余小乙才想起那次背诗进城,城卫怔了怔的原因了,因为自己背的《遣怀》并没抄录在《扬州城志》上。
余小乙能蒙混过关的原因是君安之后,扬州以及大炎帝国一些唐诗爱好者,也写出了不少唐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