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离开安喜县,前往代州投奔刘恢。刘恢作为汉室宗亲,见到刘备后,出于对汉室血脉的尊重,决定将他们留在家中藏匿,不向官府透露他们的行踪。

与此同时,十常侍掌握了朝中大权,他们相互勾结,商量对策,对于任何不服从他们的人,都采取严厉的手段,甚至奏请皇帝将其罢免或诛杀。赵忠和张让等人派遣使者向平定黄巾军的将士索要金帛,但皇甫嵩和朱隽等人坚决不从,赵忠等人便上奏皇帝,要求罢免他们的官职。皇帝居然批准了赵忠等人的请求,将皇甫嵩、朱隽等人罢官,并封赵忠等人为车骑将军,张让等十三人也都被封为列侯。

朝政的腐败日益严重,人民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也日益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长沙的贼人区星起兵作乱,渔阳的张举和张纯也反叛朝廷,张举自封为天子,张纯自封为大将军。他们的叛乱消息如雪片般告急,但十常侍却故意藏匿这些消息,不向皇帝奏报。

这种严重的政治失策和腐败,导致了朝廷的威信进一步受损,人民的痛苦和不满达到了顶点。十常侍的专权和对百姓的压迫,最终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和动乱,为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和战乱频发埋下了伏笔。

在朝廷的混乱和腐败中,有一位谏议大夫名叫刘陶,他对国家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日,皇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酒作乐时,刘陶毫不犹豫地走到皇帝面前,放声大哭。皇帝被他的举动吓到,询问他为何如此悲痛。

刘陶直言不讳地说:“天下正处于危难之中,陛下却还在这里与宦官们饮酒作乐。”皇帝不解,问国家不是一直承平吗,有什么危急之事。刘陶回答说:“四方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侵扰州郡,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十常侍卖官鬻爵,害民肥己,欺骗陛下,误导朝政。众多贤臣被迫离职,国家的灾祸即将降临。”

刘陶的话触怒了皇帝,也震惊了在场的十常侍。他们纷纷摘下帽子,跪在皇帝面前,哭泣着说:“大臣之间不相容,我们这些人无法生存了!我们愿意请求皇帝开恩,让我们返回乡里,并将我们的家产全部贡献出来,用于军费。”说完,他们更是悲痛欲绝。

皇帝对刘陶的指责感到愤怒,他质问刘陶说:“你的家中也有近侍之人,为何唯独不容忍我?”随后,皇帝命令武士将刘陶推出去斩首。刘陶在临死前大声呼喊:“我死而无悔!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就此毁于一旦!”

就在武士即将对刘陶行刑之际,一位大臣急忙制止了他们,说道:“不得下手!让我去向皇帝进谏。”众人一看,这位大臣原来是司徒陈耽。

陈耽毫不犹豫地径直进入宫中,向皇帝进谏,问道:“刘谏议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要受到死刑?”皇帝回答说:“他毁谤我的近臣,冒犯了我。”陈耽继续劝谏:“全国人民都想要吃掉十常侍的肉,陛下却将他们视为父母一样尊敬,他们身无寸功,却被封为列侯。而且封谞等人与黄巾军勾结,企图制造内乱。陛下如果不自行反省,国家的灭亡就在眼前!”

皇帝反驳说:“封谞谋反的事还没有证实,十常侍中难道就没有一两个忠臣吗?”陈耽深感焦虑,以头撞阶,希望能够唤起皇帝的警觉。皇帝更加愤怒,命令将陈耽和刘陶一起逮捕下狱。

就在那一夜,十常侍在狱中密谋杀害了刘陶和陈耽。他们伪造了皇帝的诏书,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让他去讨伐区星。这一系列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十常侍的专权和腐败,不仅导致了忠臣的牺牲,也加速了汉朝的衰亡。

不足五十天,就有捷报传来,江夏已经被平定。皇帝下诏封孙坚为乌程侯,以表彰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同时,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领兵前往渔阳征讨张举和张纯。

代州的刘恢上书推荐刘备见刘虞。刘虞对此非常高兴,立即任命刘备为都尉,让他带领部队直奔贼人的巢穴。在与贼人的数日激战中,刘备成功挫伤了他们的锐气。张纯因其凶暴的性格,导致士兵们心生叛变。在他的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后,将他的头颅献上,带领剩余的士兵前来投降。看到这种情况,张举意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也选择了上吊自尽。

刘虞上表朝廷,汇报刘备的大功,朝廷于是赦免了刘备之前鞭打督邮的罪行,将他我从下密丞的职位上除名,升迁为高堂尉。公孙瓒也上表朝廷,再次推荐刘备的前功,建议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同时让他担任平原县令。

在平原,刘备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粮食和军队,他重新整顿了过去的势力,恢复了往日的气象。刘虞平定了贼寇的叛乱,维护了边疆的安宁。这些事迹不仅彰显了刘备的英勇和才干,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平六年夏季四月,汉灵帝病情沉重,他召唤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讨身后之事。何进出身于屠户家庭,因为他的妹妹进入宫中成为贵人,并且生下了皇子刘辩,因此被立为皇后,由此获得了权力和重任。灵帝又宠爱王美人,她生下了皇子刘协。何后因嫉妒而毒杀了王美人。皇子刘协因此被养在董太后的宫中。董太后是灵帝的母亲,她是解渎亭侯刘苌的妻子。

起初,因为汉桓帝没有子嗣,所以迎立解渎亭侯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后来的灵帝。灵帝继位后,将他的母亲迎入宫中,尊称为太后。董太后在宫中的地位崇高,她对皇子刘协的养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后宫的争斗,不仅导致了王美人的悲剧,也为后来的宫廷政变和汉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董太后曾建议皇帝立皇子刘协为太子,而皇帝也偏爱刘协,有意立他为太子。然而,就在皇帝病情加重之际,中常侍蹇硕上奏说:“如果想要立刘协为太子,必须先除掉何进,以消除未来的隐患。”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因此召唤何进入宫。

何进来到宫门前,司马潘隐告诉他:“你不能进入宫中,蹇硕打算谋杀你。”何进听后大惊,急忙返回私宅,召集了许多大臣,打算一举消灭所有宦官。

在座上,一个人挺身而出,说道:“宦官的势力是从冲帝和质帝时期开始崛起的,他们在朝廷中的根基深厚,怎么可能全部消灭?如果计划不慎,我们将会遭遇灭族的灾难。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何进一看,这个人原来是典军校尉曹操。何进斥责他:“你一个小辈怎么会懂得朝廷的大事!”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潘隐到了,告诉他:“皇帝已经驾崩。现在蹇硕和十常侍正在商议,打算秘不发丧,假借皇帝的诏书宣召你入宫,意图消灭你这个后患,然后册立皇子刘协为帝。”话还没说完,使者就到了,催促何进速速入宫,以稳定后事。

曹操建议:“今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先稳定皇帝的位置,然后再图谋消灭贼人。”何进问:“谁敢和我一起正君位,讨伐贼人?”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说:“我愿意率领精兵五千,打破宫门,进入内部,册立新的皇帝,消灭宦官,清扫朝廷,以安定天下!”何进一看,这个人原来是司徒袁逢的儿子,袁隗的侄子,名叫袁绍,字本初,目前担任司隶校尉。何进非常高兴,于是点了五千御林军。袁绍全副武装,何进带领何颙、荀攸、郑泰等三十余员大臣,相继进入宫中,在灵帝的灵柩前扶立太子刘辩即位为皇帝。

百官呼拜完毕之后,袁绍便将目光投向了蹇硕。蹇硕是当时掌管禁军的大宦官,他的势力庞大,对皇权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袁绍深知,要想改变朝廷的现状,就必须先除去蹇硕。

蹇硕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他惊慌失措地逃入了皇宫内的御园,试图在那里找到庇护。然而,他的命运却并未因此得到改变。在御园的花阴下,蹇硕遇到了常侍郭胜。郭胜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背叛蹇硕,将他杀死。

蹇硕的死,使得他手中的禁军陷入了无主的状态。这些原本效忠于蹇硕的士兵,在袁绍的劝说下,纷纷倒戈,投靠了袁绍。这样一来,袁绍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在蹇硕势力瓦解之后,袁绍立刻对何进说道:“现在正是机会,我们可以趁机将这些宦官全部清除。”袁绍的建议,是基于他对当前局势的深刻洞察。他知道,如果不能一举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些宦官很可能会再次卷土重来,对朝廷造成更大的威胁。

张让等宦官意识到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蹇硕的死亡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被袁绍等人利用,何进似乎决心要清除宫廷中的宦官势力。张让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向皇后的母亲何太后求救。

张让等人跪拜在何太后面前,焦急地说:“最初策划陷害大将军的人只有蹇硕一人,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现在大将军听信袁绍的话,意图全部消灭我们,求娘娘您发慈悲。”何太后闻言,深知宦官们在宫中的势力庞大,对她的权力和地位也有所帮助,因此她安慰张让等人说:“你们不必担忧,我会保护你们的。”

随后,何太后传旨召见何进,秘密地对他说道:“我们出身都不高贵,如果没有张让等人,我们如何能享受到现在的富贵?蹇硕确实不仁,已经被处决,但你为什么要听信袁绍的话,想要消灭所有宦官呢?”何进在听了太后的话后,出门对众官说道:“蹇硕图谋害我,可以株连他的家族。但其他的宦官没有参与蹇硕的阴谋,不必无辜遭受杀害。”

袁绍对此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不彻底消灭他们,他们将来会变成你的灾难。”但何进坚定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再多言。”众官见状,只得退出。

在何进的权势日益增强之后,何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决定对何进进行一定的制衡。次日,太后下旨,任命何进为参录尚书事,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可以让何进参与政务决策,但并不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同时,太后也对其他官员进行了封赏,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另一方面,董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也意识到了何进的威胁。她召唤张让等宦官入宫商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何进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儿媳,当初我提拔她,现在她的儿子已经成为皇帝,而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他的心腹遍布内外。他的威权太重,我该如何是好?”

张让等宦官闻言,立刻上奏:“娘娘您可以临朝听政,通过垂帘的方式来掌握朝政大权。同时,您可以封皇子刘协为王,提升国舅董重的官职,并赋予他掌握军权的职责。我们这些宦官也可以被重用,这样就可以在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董太后听后,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巩固自己权力地位的好办法。

于是,在次日的大朝会上,董太后颁布旨意,封皇子刘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同时提升张让等宦官的地位,让他们共同参与朝政决策。通过这些举措,董太后试图构建一个由自己和宦官们共同掌控的权力结构,以此来对抗何进的威胁。

何太后看到董太后通过封赏和任命亲信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心中不安,决定采取行动。她在宫中设宴,邀请董太后前来赴宴,希望通过这次宴会来缓和双方的矛盾,同时也想趁机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何太后起身,双手捧杯,再次向董太后敬酒,然后诚恳地说:“我们都是妇人,不适合参与朝政。历史上,像吕后这样的女性掌权者,虽然有过辉煌的一时,但最终却导致了家族的毁灭。现在,我们最好是将朝政交给大臣和元老们去处理,这样对国家来说是最幸运的。希望您能听取我的建议。”

董太后听了何太后的劝告,却非常愤怒,她指责何太后毒死了王美人,并且心机深沉,嫉妒心强。董太后认为何太后倚仗着自己的儿子刘辩成为皇帝,以及何进的势力,竟然敢对自己无礼,她愤怒地说:“我完全可以命令骠骑将军董重,将你哥哥何进的首级斩下,易如反掌!”

何太后也被董太后的怒火激怒,她反问道:“我好意相劝,你为何反而发怒?”董太后不屑地说:“你们何家不过是一群市井小民,有什么远见!”

两位太后在宴会上相互指责,争吵激烈,宦官张让等人见状,纷纷劝说双方各自回宫,以免矛盾进一步升级。这场宴会并没有达到何太后的预期,反而加剧了两位太后之间的对立,也为后来的宫廷斗争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何太后在宴会后的当夜,紧急召回何进到宫中,将宴会上的事情告诉了他。何进听后,深知事情的严重性,立刻召集了三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议对策。

次日早晨,何进上朝,安排廷臣上奏皇帝,指出董太后原本是藩王的妃子,不适合长久居住在宫中。因此,建议将董太后迁回河间王国,并规定她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开京城。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将董太后放逐出京,剥夺了她的一切权力和地位。

同时,何进派人前去董重的府邸,起送董太后,并调动禁军包围了董重的府宅,追缴了他的官印和綬带。董重得知自己的处境极其危险,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选择在府邸后堂自刎。家人为他举行了丧事,禁军见状,也就纷纷散去。

张让和段珪看到董太后一派已经被废除,立刻采取行动,用金银珠宝和珍稀玩物来贿赂何进的弟弟何苗以及他的母亲舞阳君,让他们在何太后面前说好话,遮掩真相。因此,张让等十常侍又得以接近何太后,重新获得了她的宠信。

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迅速,权力的更迭如同翻云覆雨,而宦官势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在董太后失势之后,他们也能迅速找到新的靠山,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响。

在六月份,何进暗中指使人用毒酒鸩杀了董后在河间的驿庭,然后将她的尸体运回京城,并安葬在文陵。何进自己则借口生病,不出宫门,避免引起怀疑。

司隶校尉袁绍得知了董后被杀的消息,趁机入见何进,提醒他说:“张让、段珪等宦官在外散布谣言,说您鸩杀了董后,他们似乎有更大的阴谋。如果您不趁这个机会诛杀这些宦官,将来他们一定会成为大患。以前窦武曾试图诛杀宦官,但因为计划不周,最终遭受了灾祸。现在您的兄弟和部下都是英勇的人才,如果全力发动,掌握局势是很容易的。这是天赐的机会,不可错过。”

然而,何进对袁绍的建议表示犹豫,他回答说:“我们再商量一下。”这句话给了旁边的人暗示,他们偷偷地向张让等人报了信。张让得知消息后,立刻转告了何苗,并且为了巩固何苗的支持,送给何苗大量的贿赂。

何苗听取张让等人的言辞后,入宫向何太后奏报:“大将军辅佐新君,却不行仁慈,专事杀伐。现在他又无端想要诛杀十常侍,这是取乱之道。”何太后听了何苗的话后,接受了他的观点。

不久后,何进入宫向何太后禀告,想要诛杀中涓(宦官的一种称呼)。何太后却说:“中官统领禁省,这是汉家的故事和传统。先帝刚刚去世,你就想要诛杀旧臣,这不利于尊重和维护宗庙。”何进本就是一个缺乏决断力的人,听到太后的话后,只能唯唯诺诺地退出。

袁绍迎接何进出来,询问他:“大事如何?”何进回答:“太后不允,我该怎么办?”袁绍建议:“可以召唤四方英雄之士,让他们带领军队来京城,尽数诛杀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何进认为这个计策非常好,于是便发出檄文到各镇,召唤他们赴京师。

然而,主簿陈琳却反对这个做法,他说:“不可!俗话说:‘掩目而捕燕雀’,这是自欺欺人。我们现在在朝中,手握重兵,完全可以一举消灭这些宦官,何必劳动四方英雄,引起动乱呢?”陈琳的担忧是,召唤四方英雄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和不安,而在朝廷内部解决问题更为稳妥。

陈琳的劝告充满了智慧和深思熟虑,他认为微小的物体都不能被欺骗,更何况是国家大事。何进目前掌握着皇权和军事大权,有着强大的实力,如果想要诛杀宦官,就像是燃烧的炉火燃烧毛发一样容易。他主张何进应该迅速采取行动,行使权力,这样天意和人心都会顺应这一行动。然而,何进却对此不以为然,他笑陈琳的见解是懦夫之见。

旁边的人中,有一个人鼓掌大笑,认为这件事易如反掌,不需要多加讨论。这个人正是曹操。曹操的态度显得非常自信和轻松,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多的谋略,只需要果断的行动。

曹操的话引起了对下一段情节的期待,他的自信和谋略将会如何帮助何进解决宦官问题,将会是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的重要部分。这也预示了曹操将在未来的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智慧和手段将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