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赋现在正带着阴营在镇海城镇守。

为了搞清到底要怎样做,封古当日便乘船经由北隍城岛前往镇海城。

过了几日,只见得黄赋跟着封古,兴冲冲地从镇海城赶了回来。

“节度使,您这边是不是有要事要我效劳?”

朱应辰见到黄赋,却是双目怒瞪,“你不好好守着镇海府,跑来做甚!”

然后又看向了封古。

“节度使,我没让黄指挥使来的!”

“是他自己!”封古有些委屈的样子。

黄赋看着朱应辰瞪着自己,有些不敢说话。

“黄赋,身为一营主将,擅离职守,按照军规,该怎么处置!”朱应辰厉声问道。

“这……这……”黄赋有些支支吾吾。

“三十军棍,自己去魏提刑那里领!”

“再抄十遍军规,一月之内交给我!”朱应辰喝道。

“诺!”黄赋连连点头。

“节度使,您让封古问我那事,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动作?”过了片息,见朱应辰怒意稍缓,黄赋轻声询问道。

“问你什么事?”朱应辰道。

“就是怎么样让造反的起义军不能被大宋朝廷招安!”黄赋笑着道。

“那你说该怎么办!”朱应辰道。

“那还不简单。”黄赋脸上露出了得意之色。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起义军所过之处,破族杀官,人杀干净,事做绝尽,不就可以了!”

黄赋说着,看了封古一眼,封古神色一怔,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血腥杀意。

“节度使,可要我效劳?”黄赋向朱应辰请求道。

朱应辰盯着黄赋,摇了摇头。

“你还是回去抄军规吧。”

“此事兴汉军诸将皆不能掺和!”朱应辰很严肃地说道。

听到自己不能掺和进去,黄赋满是着急,但看朱应辰样子,黄赋心知自己死缠烂打也是没结果。

“不过,你可以指导一下封古。”

“那……那也好!”黄赋心不甘情不愿地对朱应辰道。

……

“冬日惊雷一声响,挑动泰山天下反!”

政和七年(1117)十月十八!

位于梁上水泊东面不远的泰山山顶,忽然传来一阵惊天巨响。

从山顶到山脚,无论是走卒贩卖夫,还是儒生小吏,皆是听得一清二楚。

“泰山真的打雷了!”

正在泰山山下的兖州知州方邵,震惊地回头遥望泰山山顶。

他刚刚从山上下来,未曾想到,刚下山,就听到了这根本不想听到的雷响。

“这糟了!”

“糟了啊!”

又想到最近在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方邵浑身直冒冷汗。

最近这半月以来,在京东西路诸州,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冬日惊雷一声响,挑动泰山天下反!

从普通农夫,到街边摊贩,口口相传。

方邵听闻此事,当即觉察到了不对劲。

一边严令百姓不得乱言,派兵丁上街巡查,违者直接投入牢狱。

一边带人前来泰山巡看,一番巡查之后,也并未发现什么。

初冬时节,泰山这里还是阳光明媚,怎么也不会像是有惊雷的样子。

可他万万没想到,他前脚下山,后脚晴天霹雳就来了。

“泰山冬雷!”

“泰山冬雷!”

就在此时,山下的几个行人,指着远处的泰山,纷纷大吼起来。

然后发疯似地跪地磕拜!

磕拜之后,又一边大喊,向着山上奔跑。

沿途的百姓,纷纷也都凑着跟着上去。

“走!”

“速速随我回兖州城!”方邵见此,心中惶恐,也不敢上前去阻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