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工作
在过去三十年中,纽约市首次出现一周以上没有枪击案的记录。这得益于纽约警察局的成员每天勇敢的工作……】
晨曦轻柔地穿透薄纱窗帘,洒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米洛的联排独栋豪宅里。
宽敞明亮的餐厅中,阳光为每一处精美的装饰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米洛身着真丝睡衣,慵懒地坐在定制的意大利真皮餐椅上,面前的大理石餐桌上,摆放着来自法国的新鲜法棍、精致的鱼子酱、香醇的蓝山咖啡,还有刚从自家长岛温室采摘的有机水果。
窗外,中央公园的葱郁景色与鸟鸣交织成一曲自然乐章。
米洛悠然地享受着早餐,却又有一些无语地看着眼前的报纸。
这是纽约世界报,也就是他自己家的报纸报道的事情。
没有错,就是这么离谱。
仅仅一个星期没有枪击案发生,就足以登上报刊。
足以让纽约警察们向整个城市的人邀功。
摇了摇头,吃着早餐的他继续看报纸。
还是自家的纽约世界报,在第六版他又看到了个让他无语的新闻。
据本报记者在纳什维尔报道,枪手所罗门·亨德森杀害了一名少年,并打伤至少一名学生,随后自杀。】
过程当中,亨德森还留下了他所谓的宣言。】
之所以能让米洛都无语,正是因为这新闻中的凶犯本身自己都是个黑人。
上面甚至还还写道,这个小黑人对欧洲人很着迷,并呼吁保护他们……
众所周知万字旗对犹鱼人、斯拉夫人的定义是耗材。可是对黑人那就直接当成牲口的,地位还不如耗材。
就这,真的是无比抽象。
这两个抽象的新闻,让米洛没了继续看娱乐报道的心情。
他转而看起了华尔街日报。
相比之下华尔街日报就要正常多了。
头版头条是霓虹最近粮价高涨,霓虹政府宣布释放储备粮。
可搞笑的是霓虹政府加上明天的储备粮,加起来却是连两百五十万吨都没有。
别以为两百五十万吨很多。
霓虹人的主食就是米饭,拉面对他们来说是配菜。
一个正常成年人一天大概需要吃半斤生米,老人小孩吃的稍微少一点。
平均下来算一天200克左右,而霓虹现在大约有1.3亿人。
算下来他们一天就要吃两万六千吨左右的大米。
换句话说,霓虹全国储备粮,民间加上政府的数字加起来只能让他们吃一百天不到。
说真的,这要发生什么动荡,比如马六甲海峡或者湾湾海峡被封锁之类的。
那霓虹立马完蛋,只需要三个月就从他们内部开始人吃人。
虽然他们确实国土狭小,粮食自给率很不足。
但之所以能这么离谱,纯粹是他们内部的农协太不做人了。
霓虹农协全称农业合作协会,玩法也是老一套——
如果农户需要化肥和种子,农协可以统一采购,或者便宜租赁农机设备,甚至还能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从效率来讲,农业合作协会当然比自耕农单干要好得多,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是集体劳动的优势所在。
而农协可以干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承包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把农民生产的大米包装成品牌,再通过自己的渠道销售,比农户自己找买家要方便省事,而且销售价格往往也更高。
但天下没有什么免费午餐,广大农民每年都要向农协缴纳一笔不菲佣金。
久而久之就有人选择退出协会。
早期大家说退出也就退出了,大不了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可到了现在,霓虹农协已然变成连霓虹政府都不敢得罪的庞然大物。
如果再有哪位农户敢提退出的事,那他的唯一下场就是被封杀。
哪怕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售价再低,都不会有人冒着得罪农协的风险过来收购,宁愿烂在泥地里无人问津。
有农协这么头恶龙在,霓虹的粮食自给率根本不可能高起来。
放下《华尔街日报,米洛思索了会儿,突然拿起边上的手机,按了个号码。
待接通后,他对那边开口道:“尼尔森,关注一下霓虹粮价问题。如果合适,做空一波国际大宗主食类期货。再给我联系一下abcd,看他们有没有兴趣从霓虹人身上赚一票。”
等那边的尼尔森答应以后,米洛才挂断电话。
有时候就是这样,商机隐藏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甚至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除了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外。
还要拥有发现了以后,能用各种条件配合乘风做浪的实力。
像这次的霓虹粮价暴涨,一般的富豪们看到了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下,有条件的多往霓虹运粮食,趁机多赚一笔。
可像米洛这样的,他只要觉得合适,可以直接在国际粮食上做文章。
不管是做空或者做多期货,还是直接买断或者其他办法。
就能轻易让一些国家的主食供应出现不稳。
像霓虹这种其实还好,国际局势还没有到动乱的时候。
他们又有钱,最多是钱免灾,稍微损失一点资金。
可如果被他这种人针对的,是那种天赋本来就不好的南方国家。
那是真要死人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参差不齐,上面人的一个念头传导到下方就能决定无数人的生死。
吃过早餐,帕丽斯和妮基都还没起床。
米洛也不等她们,直接就出了门,往洛克菲勒中心前进。
因为正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他没有随车队出行。
而是选择在楼顶的停机坪,坐上直升机前往自己的总部。
在高空中俯瞰,整个曼哈顿的车辆,船只,人群等形成的有序结构,带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各异的秩序与几何形态,充满复杂性。
虽然相比之下,米洛更喜欢洛杉矶和旧金山的阳光,但是在纽约待久了,又会习惯于这里的一切,并享受这里每天的忙忙碌碌的,街头步履匆匆的人们。飞快的工作节奏,飞快的走路速度,高耸的楼宇,拥挤的街道,不等红灯的行人。
好像在加州,他整个人都会变得懒散。
而一旦回到纽约,米洛发现自己似乎又能够习惯这边的高密度生活。
这里的“密度”,是指“人类活动密度”,包括经济,贸易,政治,社交和艺术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方面的总和。
而曼哈顿岛上的纽约,无疑是世界上人类活动密度最高的城市。
在这里,流动着最多的资金,发生着最频繁的交易,在这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千万次相遇,交谈,争吵……
“早上好,老板。”
“早上好。”
走出停机平台进入大厦,两名大厦安保就同时问候,米洛也是淡淡的微笑点头示意,走进已经等候的专属电梯,肯尼带着三人站在他的前面。
“叮!”
“早上好,老板。”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米洛把咖啡杯放在办公桌一旁,然后拿起面前早已放好的日常简报看了起来,一边浏览着一边问道:“上午有什么事情?”
“9点,特德·特纳过来向您汇报工作,9点30分,是伦敦的视频会议,10点钟是雅虎公司的视频会议,10点30分,启程赴纽约市长朱利安尼的邀约。下午3点钟是关于传媒集团的人事会议,晚上7点钟,是亚洲的传媒负责人的视频汇报。”“嗯,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特纳到了,让他直接进来。”米洛眉头微蹙的点了点头,吩咐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