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她并未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就在这些混蛋中,这种话她实在是难以启齿。
拓跋珪知道,复国的想法虽好,但他如今势单力薄,若想成事又谈何容易呢!拓跋珪憋屈,心中苦楚只能向大哥宇文镇宓倾诉。
此时的宇文镇宓,在一众匈奴子弟中已有一定威望,他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可让他宇文家翻身。
他知道,老一辈匈奴贵族已然堕落,再无举事的豪迈,每日只想着与牛羊打交道。在这大争之年,他们如此沉沦,早晚会变成渣渣。
倒是那些鲜卑人还存留血气方刚,虽然老辈们也变成了渣渣,整个部族仍不失血性,他们需要一个契机。
于是,宇文镇宓和拓跋珪日夜密谋如何创造契机,最终他们找到了方法,为此还做了一番精心筹划。
凭借自己在匈奴公子中的号召力,加之他的有理有利分析,最终打动了公子们。
众公子几番密谋后,择良辰吉日歃血为盟,各从自家的军队中偷偷拉出一队,凑成一支五千人的军队,随拓跋珪复兴代国。
拓跋珪先是带着一众公子逐一拜访他的叔祖和叔父们,不说废话,开门见山,“我的目的很简单,或者你带兵随我复国,或者我灭了你。”
禽兽们被拓跋珪阵势吓呆了,一副不知所措。他们静下心来细想,此子的胆识与自己当年如出一辙,越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儿子,遂纷纷同意拥护儿子复国。
有了拓跋贵族的拥戴,拓跋珪的军队瞬间扩大到五万人,没费多少周折便收复了代国故地,也顺利继任代王。
三年后,拓跋珪称帝,改国号为魏,成了魏国第一个皇帝。
大事已成,自然要对各色人等论功行赏,但实际的封赏却不是基于功劳,而是基于势力的平衡。
平衡的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自己的眼泪腹中流。拓跋家那些皇帝他爹分得最多,大争之年,血缘纽带还是相对牢靠。
丘穆陵、步六孤、贺赖、贺楼等鲜卑贵族得利不少,虽然他们并未出兵相助,但把自己的领地送给了拓跋珪,在朝中分得一席不过为。
匈奴独孤部算是捡了个大便宜,凭借儿子们偷出的五千人马,功劳堪比天地,成为仅次于拓跋氏的望族。
代国复国,宇文镇宓当属首功之臣,但他宇文家只是翻了个身,获利远不及其他家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宇文镇宓甚解其意,练就了一套明哲保身的功法。
年轻时,他为大魏开疆扩土征战四方,满朝文武无出其右。
按部落联盟的传统,对外征战所得除小部分交给朝廷外,可尽归私囊。如此算下来,宇文镇宓足以富可敌国。
但他深知功高盖主的恶果,所以把所掠之财物、降兵几乎都交给了拓跋珪,拓跋珪那御用的十几万军队,有十万是他给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