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召集众将校在刚刚建成的中军大帐内商议军机,制定巨鹿战场上的作战计划。半晌之后,只见一人朗声道:“下官不才,斗胆分析一二。”
众人闻声瞧去,竟是行军主簿杜信,心里尽皆感到意外。
这杜信本是尚书台一郎官,在卢植举荐下以文职随军出征,行主簿之事。
如今议的是战场厮杀之事,在座诸将校皆未作声,他这个文吏书生却先开了口,难免叫众武将自觉落了面子,只是卢植在场,大家也不好发作,只静静等着,看这杜信能说出什么话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杜信在进入尚书台当郎官之前,就随卢植参与过两次平叛,后来因功升任济县长,治政有方,才入朝为郎,并非不知兵事的一介书生。
卢植见一干武将都未作声,反是书生出身的杜信率先开口,尽管对方如今只是主簿一职,但出于对杜信的熟悉,卢植并未感到惊讶,只开口淡淡说道:“且说来听听。”
杜信不顾诸将校投来的目光,昂首立于帐中,盯着架上悬挂的地图朗声说道:“大军出征,粮草为重中之重,而今面对十余万叛军,势难毕于一日之功,如此,则更要保持粮草充足,粮道畅通,下官认为,首当其冲的应是加紧督建后方粮道沿线的营寨,保证补给安全。”
杜信说的言简意赅,诸将都不作反对,任谁都能明白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尤其现在这支数万大军,一旦粮道被断,补给不足,可想而知,必将不战自溃,营啸之类再常见不过,那时,即便再有能力的统帅也不能挽回败局。
张齐也深觉有理,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粮草的重要性,这虽是行军常识,却绝不能马虎。
杜信甫一说完,卢植便接口道:“觉远言之有理,粮道一事我已遣人督办,如今沿途十七座军寨也已尽数落成,我大军补给当保无虞。”
杜信闻言轻轻点头回应,接着道:“诸位应也有所耳闻,这叛军中举家随军者十之八九,一名叛军身后都有三五家属相随。
如今贼首张角聚大军于巨鹿,以其十余万兵力计,此刻巨鹿城周遭叛乱的军民应有四五十万之多,即便搬空整个巨鹿郡,也没有粮草能养活这四五十万张嘴。
以下官推断,叛军必会仗其人数众多,急于与我军展开决战,将军应早做准备,占据先机。至于其他,还需在决战之后再见分晓。”
依杜信所见,黄巾叛军人数众多,粮草必将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与汉军的决战是他们最直观的出路,只有凭借人数优势速战速决,覆灭这支北上的数万汉军,他们才能打通南下之路,从而继续劫掠州郡,获得补给。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计划,张角才没有阻碍汉军通过青峰口,他想的是放汉军进入巨鹿平原,然后集结所有兵力,在正面战场上一战而胜。
卢植闻言深以为然,面露赞许之意,向帐内诸将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诸将校不傻,瞧见卢植神色,便知其认同杜信看法,兼之杜信说的确实在理,当下也无异议,纷纷表示认同。
尽管汉军人数相对少很多,但卢植早前在通过青峰口时就已想明白了,如今形式,一场决战,避无可避。
汉军新来,立足未稳,这种情况下,张角率十余万黄巾叛军攻杀过来,汉军完全被动之下绝对讨不到任何好处。
要如何打破这种不利形势?也许正如方才杜信所言——尽早准备,占据先机,变被动为主动。
贼首张角期待决战,那便决战!
卢植见众人对决战一说没有异议,当即便开口道:“如觉远所言,老夫也认为一场决战,避无可避。不过须知,贼军有十余万之众,我且问,诸君可有勇气与之一战?!”
诸将校皆是武人出身,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种时候,谁都不会说自己怯懦,一时个个争相示勇。
“何惧之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