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背靠积石山,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镶嵌地带。

桑吉部落就世代生活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桑吉部落逐水草而居,他们是真正的原始游牧民族。

当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进入海东,在海东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

后大隋西征,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到达海东。

隋炀帝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积石山,曰:“诏虞部量积石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

所以,大隋时代的海东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塞上高原的军事重地。

如今的海东早已物是人为,地位被兴宁城所替,吐谷浑老可汗伏允归来后,大力兴建兴宁城,如今的兴宁城才是吐谷浑的政治经济中心。

但海东因地理位置特殊,水草肥美,牛羊颇多,且邻大隋、突厥国境较近,以至于祸乱不断,甚至成为突厥骑兵打草谷的首选之地。

桑吉部族位于海东西侧,比邻积石山,在吐谷浑算一个中小部落,人口不足五千。

由于连年战乱,桑吉族群以老弱病残居多,大部分的青壮年不是死于战乱,就是被吐谷浑可汗及突厥骑兵抓了壮丁。

如今,人口近五千的部族,青壮年居然不足百人,且大部分加入了桑吉驼队。

但是海东大部分如桑吉族一般的部落,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一般,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那怕抓了一茬死了一茬,来年春风一到,他们再次向阳而生,欣欣向荣。

这种天生豁达、积极乐观的族群精神,让桑吉族等海东部落,生生不息。

桑吉部落说是个部落,不如说是破旧毡帐临时搭建起来的草原小村寨。

实话实说,这里的人们一看就比较穷苦,大部分粗布麻衣,华贵者极少,可能连铁家寨还不如。

小村寨就建在小河边上,这条小河是积石山留下的冰雪融水汇集而成。

此时属于初夏,青草长了出来,苍翠欲滴绿草如茵。

初夏的雨水连同积石山融水,汇集成了更多小河道,桑吉部落的人们将牛马羊群骆驼牵到小河边,一边喂它们喝水一边为它们梳理毛发。

富贵族离桑吉部落不远,就在土包山丘过去的土甸子上,旁边是弯弯曲曲的几条小河,炊烟升起颇有些塞外意境。

桑吉头人将铁拐等人安顿好后便与周维匆匆回到了自己的毡帐,并与族中长老相晤。

临走时,桑吉头人吩咐阿旺等人务必照顾好铁拐,另外让阿旺负责清点好驼队货物,便于各家各户平均份子钱。

催命符和催狗子以及玄奘等人闲来无事,吃过午食后,则自动加入清点队伍。

铁拐看着这些忙碌的人们,他不仅摇了摇头,叹息一声,暗道:就这么点货物,还需要如此大费周章?算个总数除以总人头,不就是均分。

殊不知阿旺等族人根本不识字,这个世界懂得除法的更是少之又少,清点货物与他来说,无疑一场大考。

好在有玄奘这个读书人帮忙,大大加快了清算速度。

午食过后,铁拐央贺怀若一起出去骑马。

铁拐这辈子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草原,此时的海东已经从秋冬的黄沙戈壁,变成了初夏的沃野千里,这激起了铁拐畅游一番大草原的心情。

贺怀若顺从的点点头,随后她一个飞身便上了马,姿势极其飘逸洒脱,还炫耀般的朝身后铁拐甩了一个媚眼,意思是:瞧我的!

这种潇洒动作铁拐无论如何做不出来,不过经过这段时间与桑吉驼队的相处,铁拐的马术日益精进,基本的控马技术不成问题。

看到贺怀若抛过来的媚眼,铁拐哈哈大笑,他心里瘙痒难耐,恨不得立即追上她,将她压在自己的身下一番蹂躏。

铁拐跨上马背一个肚踢,马儿急窜着朝贺怀若追去。

两匹马一前一后,在桑吉部落的大草原上放马追逐。

铁拐一路怪叫,贺怀若则是时不时的回头朝铁拐投去嘲讽的媚眼。

铁拐越发难耐,心想今天非追上她不可。

但是不管铁拐如何策马如何努力,贺怀若似有魔力一般,两马之间始终保留丈余距离,铁拐怎么也追不上。

眼见铁拐人和马渐渐有些体力衰减不支,贺怀若悄悄放慢马速,不一会铁拐便追了上来。

等到终于赶到贺怀若的马前,铁拐将马慢慢勒住,逼迫贺怀若的马儿也停了下来。

马儿彻底停稳之后,铁拐一个鱼跃跳到贺怀若的马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