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许贡在吴郡经营一方,却终究难逃败亡的命运。随着许贡势力的覆灭,原本由他掌控的吴郡半数领土,表面上竟尽数落入山越之手。山越势力迅速崛起,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他们如同风暴般席卷而来,将盘踞在此的世家大族一一清理。那些平日里在吴郡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在山越的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迅速土崩瓦解。这一举动,看似只是山越对地盘的争夺,实则在无形之中,彻底解决了孙策和马超一直以来对世家大族难以掌控的隐患,只是这背后的深意,鲜有人知。
当这一消息传到各地诸侯耳中时,无不为之震惊。世家大族在天下各处皆是势力庞大、根基深厚,想要撼动他们谈何容易,可如今吴郡半数疆土的世家大族竟被一扫而空。这一惊人的变故,让吴郡剩余的世家大族们如惊弓之鸟,整日惶惶不安,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担忧,生怕山越的势力会进一步蔓延,危及自身的利益和安危。
此时的王朗,却在这场混乱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支持。从明面上看,山越已然占据了吴郡一半的疆土,而王朗则坚守着吴郡的另一半,成为了对抗山越的重要力量。在这危急存亡之际,那些曾经与王朗关系微妙,甚至视他为敌的世家大族,纷纷改变了态度。他们深知,只有团结在王朗周围,共同对抗山越,才有生存的希望。于是,世家大族们不仅纷纷投靠王朗,还鼓励族中的青年才俊踊跃参军,希望能为抵御山越的势力贡献一份力量。这些青年才俊们满怀热血与斗志,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保卫家园。
许贡的败亡,本应是吴郡的一场灾难,却意外地为王朗的统治增添了强大的凝聚力。原本分散的各方势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迅速团结起来,围绕在王朗身边,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王朗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深知局势的复杂与严峻,但也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若能好好把握,或许能在这乱世之中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王朗与徐州的陶谦,二人情谊深厚,早年间便已交好。在山越于吴郡大肆清理世家大族,局势陷入混乱的这一微妙时刻,王朗敏锐地察觉到了可借助外力的契机。他深知仅凭自己目前的力量,想要彻底抵御山越并非易事。于是,王朗果断行动起来,与他治下境内的大族们商议之后,决定联名向陶谦发出求助信。
在那一封封言辞恳切的书信之中,王朗与大族们详细陈述了山越在吴郡的种种恶行。他们写道,山越所到之处,世家大族的产业被肆意掠夺,族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无数的房屋被焚毁,田地被荒废,曾经繁华的吴郡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山越的残暴行径,不仅是对吴郡世家大族的挑战,更是对整个传统秩序的破坏。
徐州之地,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格局。
陶谦身为徐州刺史,虽有一定威望,但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在治理徐州上,他守城自保尚可,若要开疆拓土、主动进取,却已是力不从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陶谦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他的两个儿子,长子陶商与次子陶应,在资质方面都较为平庸。长子陶商,性格中庸,为人处世颇为平和,自幼饱读诗书,言行举止尽显儒雅之风。这样的性格和修养,让他颇受世家大族的喜爱。在徐州,糜家作为富甲一方的豪族,以及手握军权的曹家,尤其是曹豹所在的家族,都在暗中支持陶商,期望他能成为陶谦的接班人,以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而次子陶应,相较于兄长,对军事更为上心,平日里喜好研读兵书,也常与军中将领交流。他得到了臧霸、孙观等将领的支持。这些将领并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陶谦在征战过程中收服的。他们在军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陶应重视军事且与他们志趣相投,故而愿意为其效力,期望能在陶应掌权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徐州还有一股中立的势力,那便是以陈登父子为首的一派。陈登父子在徐州下邳经营多年,势力根深蒂固,下邳几乎如同他们的私人领地一般。他们在当地拥有庞大的人脉资源和经济实力,在徐州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陈登父子颇具谋略,眼光长远,深知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贸然站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他们选择保持中立,在陶商与陶应之间不轻易表态,静观事态的发展,以便在合适的时机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最大的利益。
这三方势力相互制衡,构成了徐州当前微妙的政治格局。陶谦看着这复杂的局面,心中忧虑不已,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徐州未来的走向,而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更是关系到徐州的兴衰存亡。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徐州刺史府的书房里。陶谦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拿着一卷兵书,微微眯着眼,似在思索着什么。一名亲兵匆匆走进书房,单膝跪地,将王朗派人送来的书信呈上。陶谦放下手中兵书,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