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不过,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做主,男女确定感情后都得完成《仪礼·士昏礼》所规定的“六礼聘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

据《文艺类聚》,“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由媒人代替男子出面,携礼品去女子家提亲。礼品一般是寓意吉祥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种礼物。

《酉阳杂俎》言,“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女子家如果不接受,这门婚事就此终止;如若应允,则开启“问名”流程。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男子再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问名时,一般携带象征忠贞的大雁作为礼物。因活雁不易得,还会用面粉捏成的面雁代替。

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男子将二人生辰八字配对占卜后,如是吉兆,就通知女子家,可以缔结良缘。

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男子家将聘礼即彩礼送到女子家,双方婚约正式达成,相当于现在的订婚。

请期,“谓吉日将迎”,婚约手续完备,男子占卜确定吉日,与女子家商定成婚时间。

走完以上五个流程,便进入最后一礼即“亲迎”环节。

亲迎:

带走新娘,于隋唐时期就不容易。

亲迎,“谓成礼也”,男子亲自到女子家迎娶。

话说,早晨,男子出发前,要祭祀祖先,把婚事敬告先灵。家中需“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以辟邪发家。据《大唐开元礼》,祭祖完毕后,父亲要对儿子言,“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姒之嗣,若则有常”,儿子回道,“不敢忘命”,随后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前往女子家。

女子家的一扇家门,对新郎来说是万重关山,不用尽平生所学,休想轻松娶走新娘。

到女方家后,新郎首先要遭到女方三姑六婆的戏弄调笑甚至杖打,是为“下婿”。据《酉阳杂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在这个环节中,新郎往往会被捉弄得狼狈不堪:

隋唐时,中原地区尚武成风,成痴,也不是没有民众基础。

不然,几擀面杖下去,还是女方家的妇道人家出手,这“下婿”怎么都得拿出一身“十三太保”的横练硬功夫来挡。

说白了,就是“打,随便打,只别打脸”。这才是中原武学后继有人的群众基础。

没得这等震慑全场的硬功夫,高桥大马地硬扛,那就得有一身好身法:

俗称,轻功。高来高去,打不着,得会躲闪,会跑。

再不济,得牵着匹马,高头大马。去新娘家迎亲,简单来说,“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于隋唐时期民婚就能避开女方妇道人家“下婿”捉弄,进门。

当然,有身份者,除外。来了个新科状元,新娘她婶娘也不敢拿擀面杖打。

经受住“下婿”后,考验新郎文才的“催妆”紧接而至。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

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年轻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据《南部新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庚子科状元卢储娶亲时,曾作催妆诗:

“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

早教鸾凤下妆楼”,请新娘抓紧时间化妆下楼。

《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敞画眉的典故。

“传闻烛下调红粉,

明镜台前别作春。

不须面上浑妆却,

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

敦煌写本中亦有民间诗人所作催妆诗:

“两心他自早相知,

一过遮阂故作迟。

更转只愁奔月兔,

情来不要画娥眉”。格调不俗。

如果新郎才拙,还可由同伴代为作诗。唐顺宗云安公主下嫁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时,就由进士陆畅代为连作三首催妆诗。

诗一:

“云安公主贵,

出嫁五侯家。

天母亲调粉,

日兄怜赐花。

催铺百子帐,

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

东方欲晓霞。”

诗二:

“天上琼花不避秋,

今宵织女嫁牵牛。

万人惟待乘鸾出,

乞巧齐登明月楼。”

诗三:

“少妆银粉饰金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