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在襄阳府中,下午正在练习枪法。
马玄和徐庶联袂来访。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不过马良现在还是小孩子,不知道在哪玩泥巴。
对于马玄,刘琦在牵羊坛时有印象的,他不像读书人,更像一个农夫,性格沉稳,有点木讷的那种。
徐庶向刘琦介绍了马玄,刘琦见过礼,“你们两个来找我有什么事么?”
徐庶说道:“庞德公明日要搞一场文会,我们平常几个聚的好的都约好了去参加,来的路上碰到伯常,便拉来与你认识,邀请你一同前去。”
“文会?”刘琦收好梅花枪,前身的记忆虽然四书五经都背的滚瓜烂熟,对于经义也有涉及,但是真的提不起兴趣,“我文采又不行,还是不去了吧。”
马玄说道:“刘荆州有八骏之美誉,子衿想来也不差。”
徐庶劝道:“去吧,参加的都是有附近的名士,认识认识也不是坏事。”
刘琦觉得徐庶说的也有道理,庞德公的农学院也可以筹建了,正好挖一两个人才。
刘琦于是点头同意,留徐庶和马玄住一晚,明天一早一起出发。
第二天,刘琦早早起来,习惯性的出去跑了一圈后,才叫上徐庶和马玄去赴会。
马玄对于刘琦的炼体之术啧啧称其:“子衿这样跑步炼体多久了?”
刘琦回道:“五年多了,每日不缀。”
马玄了然:“难怪,恒有毅力者,事竟成。”
一路闲聊,来到了鱼梁洲庞德公草庐。
参加文会的文士已经到了,只等三人。
庞德公并不参与,去田间务农去了。
一共七个人就在院子里围成一圈,席地而坐,中间一个火炉煮茶,要喝茶的人就自己满上。
一个石姓才子提议话题从《五经》章句开始,分享读四书五经的心得体会。
众人纷纷积极参与,除了刘琦。
这尼玛太像高考小作文研讨大会了,可惜刘琦一点都打不起精神,假装听的津津有味。
接下来又讨论了《周易》,后来讲到星占之术的时候,刘琦才稍微有点了兴趣,天文学,星座啊,这个自己懂。
聊得热烈的时候,马玄突然有感而发,“今天们几个围炉茶话,交流学术,然而文化的传播也太局限了,要不向刘使君提议,建个书院吧。”
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刘琦。
建书院好啊,刘琦表示支持:“兴办官学,教化于民,这是好事,回头我就跟家父说去。”
崔家公子附和道,“这样有学问的人都会接踵而至,文化必能得到弘扬。”
石姓才子也很赞同:“这样经学必能得到传承。”
又是四书五经,刘琦都听起茧子了,忍不住说道:“教授一些简单的知识,让老百姓也能识字不好么?”
大家露出了诧异的神情。
寒门苦读,所谓的寒门指的是小地主家,这里的几个除了徐庶都是这样的出身,让平常百姓识字读书,这种话从刘琦这样的官二代身上说出来,让大家觉得十分怪异。
普通老百姓,能够有地种,吃饱饭都不错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识字的很少,闲暇能听别人讲些名人轶事,就算有见识了。
“我想筹建一所农学院,让庞德公出任院长,教授好学的年轻人认字读书,学习农商技术,岂不更好?”
一个长相清秀的文士站起来,这人姓孟名建字公威,他表示反对,“公子谬矣,庞德公乃当世奇才,去教授农学,教人识字,成何体统。”
啊,这么看不起务农的技术知识啊,就好比后世大学生看不起职业技术学院生。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和文士则讲议经书,有何不同?”
孟建反驳道:“读书人或立著传经,或出仕治国,怎么能同这些雕虫小技相提并论。”
“但庞德公愿意啊。”
“哎,大材小用,大材小用,大材小用”孟建直摇头,连说三个大材小用。
徐庶见两人争执不下,出来打圆场,要不我们喝酒吧。
石姓才子拍掌叫好,“还是元直懂我,今日大家当不醉不归。”
徐庶对庞德公家很熟悉,进屋取酒,很快就回来。
这时孟建说道,“喝酒也要有个乐子,我们吟诗助兴吧。”
有意无意的看向刘琦。
刘琦笑了笑,不跟他一般见识,“我不善诗词,你们玩就行了。”
孟建假装热情,“那怎么行,子衿乃刘荆州公子,怎么可能不善诗词,不要太谦虚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