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无奈,只好接受了旨意。

同时朱翊钧还让孙一正注意民生,御史黄家栋负责监督。以免有官军在这段时间趁机勒索百姓,败坏朝廷的脸面。

一旦被发现,决不轻饶!

朱希孝、孙一正等臣子离开文华殿,继续主持后续的清查工作。

于此同时,朱翊钧派人去刑部查看情况。

这边真凶都已经抓住了,荷花、王奎被抓、甚至错误定刑的错误,也该有个说法。

小黄门飞奔而去,张居正趁机劝谏道:“陛下,明时坊因为出现了特殊大案,这次才封路查人。但是这种清查方式,调动多处官兵,影响数万百姓,可一不可再二。臣望陛下三思,以后慎重行事……”

朱翊钧点头认可,他已经整理好了思路,要和张居正商讨京师的治安整治问题。

负责京中治安的,有属地管辖的顺天府,洪武时设立的五城兵马司,弘治时专职贼盗的巡捕营,还有皇权特许的东厂、锦衣卫。

京营虽然是理论上京城最强武装力量,但是实际上其中的底层将士,大多被太监、勋贵和将官们拉去当免费长工,种地造房子了。

真实战力堪忧不说,而且身份比较敏感,除非是遇上也先、俺答前来劫掠的大事,轻易不会大规模调动。

剩下这五家互相制衡,没有维护好京中治安,反倒是借此互相推诿责任。

让人难以追责,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好在,这一次的大案让五城兵马司碰上了。

朱翊钧打算借着这个机会,从兵马司入手,改造京中治安机构。

整理一番语言,朱翊钧看向张居正,开口道:

“先生,朕之前学习宋史,发现神宗时的东京汴梁,同样治安混乱。那熙河开边的名臣王韶,在过节陪孩子看花灯的时候,不慎走失,孩子被人拐卖。按照史书上讲,王韶之子计谋过人,不但成功脱身,还智计做下标记,让人抓获了这帮人贩子。

朕读完这个故事后,只觉得心惊胆寒。像这般聪慧的孩童,一共才几个?连大臣之子都会被拐卖,又有多少平民家的孩子再也见不到父母?”

张居正、马自强等人,早有了孩子,对此能够感同身受。联想到京中治安,一时语塞。

“朕问先生,为什么会这样?堂堂京城,天子首善之地,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污垢?”

张居正思索道:“陛下,京城中的混乱,只是表象,真实原因是在吏治上。宋神宗时,国家衰落,朝政混乱,吏治昏昏,沉疴已久。所以才会导致下面的人不用心办事,面对奸邪,不但不清除,反而沆瀣一气,最终酿成大祸!”

张居正直指吏治,意图借此进一步对大明的官吏,进行整治!

这正是他一直在推进的工作,吏治混乱,再好的政策,也施行不下去。

这一次,如果兵马司的张国维不是为了摆脱责任,栽赃陷害,如果刑部并不急于定案,或许单纯依靠京师本身的治安力量,都能抓到真凶。

“先生所言不错,不过朕觉得,吏治并不是唯一原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京师的人口太多,还沿用兵马司、巡捕营这些老办法,或许并不足以应对。”

朱翊钧看向桌案上的一张纸,上面写满了各种数字。发生荷花案后,他让人从顺天府等处要来了账册,了解当前官方掌握的“京城理论常驻人口”。

按照隆庆时做出的这份统计,北京内城有八万五千余户,南城接近五万户。算上京营、皇城太监等杂七杂八的人口,全城至少超过了八十万人。

如果再加上一些潜在的隐户,超过百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京师能够汇聚这么多的人,令人自豪,感慨国家之强盛。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可没有这种城建、转运物资的能力。

只有一个超级大国,才供养得起这么一座庞大的都市。

但是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不可能一片祥和安宁。

在天眼系统普及以前,飞车党之类的顽疾,同样困扰着后世。

除了治安,如此众多的人口,同样是庞大的负担。

后世为了降低京师人口,还发布了“疏解首都职能”,“千年大计”,“进京证”之类的策略。

对于目前的京师来说,其中一些决策,确实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无奈之下,朱翊钧决定学习后人的智慧,择其善者而从之。

至少要想办法,将一部分人口,疏解到周边。

他皱眉道:“朕听说唐时长安、宋时汴梁,人口都有百万之巨,与当下京师相当,因此同样闹出了许多乱子。

这么多的人,全部聚集在京内,着实难管,不知道本朝有没有相关的先例?”

张居正一时没想起来,倒是日讲官于慎行对这方面有着更深入的涉猎。

他回答道:“陛下,自永乐时,京中人口已然拥挤不堪,所以成祖爷就做出过决定,让一部分外地从军者返回原籍,给与安置返乡的盘缠。还有一部分外迁到京畿卫所,戍边屯居,如今京外许多营、堡、卫,都是当年留下的。

弘治时,人口再度聚集,开始遣散城内游民,整治关厢。”

“何为关厢?”

“城门外附近两三里,有许多附郭居住的平民,他们靠近城门,靠着京城做生意,过日子,房屋连接成片,被称为关厢。弘治时,将许多住在关厢的平民迁到百里之外,给与一定的补偿。

嘉靖时决定修建京师外城,也就是如今的南城。南城小巷七扭八歪,不像内城一般,如同棋盘,横平竖直,就是因为当时关厢居民搭建房屋的时候,没有规划,延续至今。”

果然,很多事情是古人早就做过的。

有前人例子在,朱翊钧心里的底气更足了一些。

他看向于慎行,眼神中充满了赞赏。

“博闻强识!”

朱翊钧挥笔而就,将自己亲笔写下的这四个大字,赠给于慎行。

皇帝御笔,意义非同一般。

殿内马自强等其他日讲官,心里十分羡慕。

众人为小皇帝讲读经义,随侍左右,这就代表他们身处“皇帝的夹袋”,迟早会被重用。

然而重用也有区别,同样都是为裕王讲过课的臣子,高拱、张居正掌握大权,殷士儋、陈以勤等人,只能黯然离场。

于慎行相对年轻,又得到了皇帝的看重,未来不可限量。

当下,朱翊钧就给于慎行一个新任务:“如今京师人口太多,鱼龙混杂。朕有心整治,学习祖宗制定的方略,于卿对此既然有颇多了解,便回去查阅详细档案,整理成册,供朕参考。”

于慎行欣然领命,离开文华殿。

张居正开始认真思考,该如何降低当下京师的人口压力。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