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一部作品让读者感到“卡壳”,无法产生流畅的阅读体验时,评论家们的尖锐批评便不足为奇。

苏艳红似乎洞察到了秦沐枫的微妙反应,她轻轻询问:“是不是那种心痛却流不出泪,连高声一喊都显得无力的感受?就像慢慢沉入湖底,周遭尽是冰冷与绝望,却无计可施?”

秦沐枫轻轻颔首,但又觉察到苏艳红的描述中似乎少了些什么,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错位感。

秦沐枫的眉头微微蹙起,心头泛起一丝忧虑。

他知道,许多作家因深陷创作的孤独与绝望,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来寻求解脱,这并非地域性的孤例,而是几乎笼罩在整个文坛上空的阴霾。

作家的心灵细腻如丝,这份细腻让他们得以捕捉世间的细微情绪,将最为纯粹的情感凝练于文字之间。

而那些最杰出的创作者,往往也最容易被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所吞噬,当他们意识到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只是泡影,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世界的土崩瓦解。

有的人选择了终结自己的旅程,有的人则困于各类心理疾病的折磨之中。

苏艳红见秦沐枫神色凝重,以一抹温柔的笑容宽慰他:“放心吧,我没事的。”

作为与秦沐枫相知相守的伴侣,她敏感地捕捉到了他的担忧,深知秦沐枫的忧虑源自对她精神状态的关注。

作家的心绪往往与作品紧密相连,《回家》中弥漫的消极色彩无疑引起了周遭人的警觉。

在苏艳红看来,这不过是她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无需过分解读。

“这篇小说就像是情感的阀门,让我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苏艳红继续说道,言语间透露出轻松与释然,“写作之后,我的心情已经好了许多。”

秦沐枫虽然半信半疑,但仍愿意相信苏艳红的话语,给予她信任的一笑。

为驱散心中的阴云,秦沐枫提议:“下周不如我们一起去香山赏枫吧,据说此时的枫叶已将山川染成一片火红。”

“好主意。”

苏艳红欣然应允,她明白这次旅行不仅是对秦沐枫担忧的回应,也是一次自我治愈的机会。

去年错过香山红叶的遗憾,今年说什么也不能让它再次上演。

“带上孩子们,还有相机,让我们把这段美好时光永远定格。”

苏艳红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计划着将这份家庭的温馨记录下来,成为永恒的记忆。

至于《回家》,苏艳红决定暂时搁置,待时间发酵情感,再以更成熟的心态去审视与润色。

回到工作岗位,苏艳红迅速投入到日常事务中,特意安排了一场项目进度汇报会。

同事们饱满的工作热情与显着的成果令她欣慰,每一个成员不仅完成了各自的采访任务,更有几位笔耕不辍的快手记者已接近完成初稿。

这样的团队氛围,无疑为她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阳光与动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