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实现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巧妙的结合,同时又衍生出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长夏嘉树康养田园综合体中,二十四节馆的规划与设计,不仅可以让游人沉浸式的体验到节气与物候的变化。

也有借助岁时节令的民俗文化来带动整个综合体的运营之意。

二十四节气馆的设计,许红枣参考了有风小窑民宿窑洞一分为三的建筑布局。

窑洞分为居住窑,储存窑,茅厕窑。

节气馆分就为一候馆,二候馆和三候馆。

七十二候,是对二十四节气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

根据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二十四节气共计七十二候。

在七十二候里,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之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候,有动物类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

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

还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

也有与节气涵义不符的物候,如处暑前三伏天出现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

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以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也难以广泛运用。

七十二候是古代人们对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感性认识的总结。

也是农期天文学、气象学、节候学等方面的一项文明成果,意义深远,也非常适合发展和创新。

在二十四节气馆建筑群之外,许红枣还规划设计了以散落式布局的十二生肖馆。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对动物的崇拜有关。

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包含在二十八星宿之中。

所以,在二十四节气馆之外一定要规划散落着建设上十二生肖馆。即是科普教育的场馆,也是虚实结合的景观。

与春三月对应,位于发陈部落里的辰龙馆,卯兔馆,寅虎馆。

与夏三月对应,位于蕃秀部落里的午马馆,丑牛馆,未羊馆。

与秋三月对应,位于容平部落里的的申猴馆,酉鸡馆,戌狗馆。

与冬三月对应,位于闭藏部落里的巳蛇馆,子鼠馆,亥猪馆。

十二生肖中每一个生肖都有着丰富的传说。

更多的人也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里也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又分别代表一种动物。

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生肖取数十二,也暗合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

先民们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以之为一岁。

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岁星绕行一圈刚好十二年。

生肖的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了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了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

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印象。

老鼠偷吃粮食,证明“仓鼠有余粮”,说明人家富足,家中鼠多也象征富裕。

老鼠的繁殖能力强,民间也常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

《子鼠图》中,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而“籽”又与“子”音同,表达了多子意味。

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组成吉祥图案,强化了繁衍后代的愿望。

吐宝鼠是藏传佛教中财神的誓言物,黄财神、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怀中都抱有吐宝鼠。

吐宝鼠原生活海中,天、人、龙三界所有摩尼宝全部是吐宝鼠吐出来的。

因为牛耕地,人们对牛的感情也渐深。

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

牛是最尊贵的祭祀品,为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

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见门上装饰之一。

虎是百兽之王,寅虎相配。

“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

虎在民间传说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

在二十八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星群组成四象,后又与五行配五色学说结合,形成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居于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篷发戴胜,职务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

其他虎神还有水神天吴、刑神蓐收,财神赵公明的坐骑也是黑虎。

嫦娥奔月的传说源于《淮南子》,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如此,兔也成为了月的象征。

“行失瑶光,则月出兔”,“白兔常跪捣药虾蟆九”。

古人认为月中有兔的原因,有说月面阴影像兔,又说月亮和兔属阴,还有说兔鼻有豁与月的圆缺相感。

民间还有“蛇盘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

民间剪纸《蛇盘兔》,图中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

蛇盘兔有时也应用于丧俗,寓意着风水宝地。

关于龙的来历说法颇多,蛇为图腾的氏族先后兼并许多别的图腾氏族,形成了“以大蛇为主体,兼有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合而成的龙图腾”。

上古神话的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女娲炼石补天,“杀黑龙以济冀州”。

龙也是皇权象征,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船、坐龙辇,皇帝死去叫龙驭宾天。

“旱则修土龙”,“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致雨”。龙也被认为是行云布雨之神。

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让它控制雨水,祈祷风调雨顺。

龙也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

孔子称赞老子”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

诸葛亮称为“卧龙先生”,蔡邕常醉卧街头而人称“醉龙”……

龙凤呈祥的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不但象征帝后权力,也象征夫妻的美满结合,还可象征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

蛇与龙不同,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人心不足蛇吞象”,就形容了蛇的贪婪。

《农夫和蛇》里,写出了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也被形容为“蛇蝎心肠”。

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

《鲁灵光殿赋》描写“伏羡鳞身,女娲蛇身”。

伏蔑执矩,女娲执规,上身着衣,下露蛇尾,相对而立。

作为六畜之首,马除用作交通运输,还是强大的军事装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