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

1965年2月,我出生在XJ奎屯。众所都知,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生活物资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低,生活很艰苦。工资低不算,生活必需品都得凭票供应。自行车、缝纫机凭票购买。棉布凭票购买。猪肉凭票购买。副食品,奶粉也要凭票购买。连日常用的肥皂日用品更要凭票购买。那时,出现了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布票、粮票、肉票、肥皂票等等,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辛苦。正是这样,我们那一代人才懂得什么是生活,才懂得怎样生活。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勤劳,都很节俭,都很友善。邻里关系和睦相处。谁家有什么事儿了,大家都愿意出手相帮。尽管大家都很穷,有时,也拿不出手。但是,帮助别人是大家的一份情谊,每个人尽力而为,能帮多少算多少。帮的人多了,也能解决实际问题。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纯真,质朴,乐于助人。人们之间的纯真的情谊随处可见。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人与人之间非常热情。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很高。对待工作满腔热忱,对待生活积极、努力、向上,每个人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每个人为了美好的生活都在勤奋的工作着、学习着。

那个年代,大人们工作很忙,工作很辛苦。因为生产力低下,没有机械,什么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每天工作完后,吃过晚饭,单位还要经常组织大家开会、学习。每个月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干完十天,休息一天。那时人们都叫休息“大礼拜”。我虽然小,父母工作的艰辛,人们生活的不易,我都看在眼里。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心,珍惜得来不易的美好的生活。

那个年代,我们住的都是平房。一栋平房住十户人家,每户人家只有一间房。一间房的面积,只有二十几个平方。一家四口人,住在里面显得很拥挤。有的人家四个娃娃,加上两个大人,一共六口人,也住在里面,显得房间更加拥挤。有时,邻居串门儿,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坐在床上。那时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家家都是如此。

那个年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是宝贝。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制作的。在一块儿小木板上,画上一个手枪的样子,让大人用锯子锯下来。然后,用旧砂纸打磨光,一把木头手枪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具。冬天到了,我们自己制作滑雪板。两块板子跟脚差不多大。每块板子固定两根粗铁丝,铁丝两头弯过来,钉在木板上。两头拴的都有绳子,方便用一根长的绳子把滑雪板绑在脚上。制作很简单。穿好滑雪板,我们就可以在雪地上自由的滑行了。我们还有自己制作的滑冰车。用木板钉了个架子,底下装两根角铁。还需要用两个钢筋做的叉子。人跪在冰车上,手握两个叉子,在冰上滑。

那个年代的姑娘们,心灵手巧,自己动手缝制沙包。没有布,只好央求大人。母亲不得已给了一块布。自己还要省着用。姑娘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了六块正方形的布片。然后,用针线密密的缝在一起。缝成一个正方体,装上沙子。最后,把口子一缝。一个漂亮的沙包就做成了。还有姑娘们爱踢的毽子。也是自己动手做成的。毽子的底部是用一小块儿布包着一个铁垫片儿,用针线缝上。缝好后,再在上面缝一个插鸡毛的管儿。这个插鸡毛的管儿,最好是鹅毛管儿。管儿上插满鸡毛。鸡毛最好是大公鸡的毛。这样做出来的毽子才漂亮。那时,谁有一个漂亮的毽子,都会遭到同伴们的羡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