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梭。

贾寰养好伤再出来走动时,酷暑已经退去,秋意渐浓,瘦竹萧疏,满院黄叶飘飞,菊花开得倒盛。

中秋节刚过,贾母就接到了扬州来的平安信,立刻召贾政入内,商议派人去扬州接黛玉的事。

林如海在鹾政任上危机四伏,耽搁久了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黛玉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既是忧患,又是掣肘,来荣国府则有贾母庇护。

稳妥起见,贾母指派了身边几个得力的嬷嬷随行去扬州,一路舟车劳顿,昼夜疾行。

贾寰则苟在东小院里,每日起早贪黑地背书习字。

业师没有,族学去不成,唯有各式书籍满箧。

有银子就能买来的东西,贾家暂时都不缺。

贾寰专挑那种注释、韵调、大儒朱批、名家心得齐全的菁华版本,凭着藤校理工狗的卓越理解力和学习力,一点一点地啃下了《论语》和《孟子》。

这两部书将近五万字。

《大学》和《中庸》加一起才五千字。

再多的字句,读通一句,就少一句。

一万多字的《论语》啃到最后一篇《尧曰篇》的时候,林黛玉的车船已经抵达神京城外。

回府报信的两个婆子,似跟赵姨娘相熟,挤在一起嘀嘀咕咕。

贾寰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把《尧曰篇》收尾,在白麻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孔夫子振聋发聩的“知礼”、“知名”、“知言”三戒。

然后收起书卷,慢悠悠前往贾母院中,要一睹“林妹妹”的仙颜。

来得太早了,人还没到。

贾寰不耐烦,想去府门外等候,奈何人太小,独自连二门都出不去。

他枯坐在荣庆堂外的游廊下,逗鸟雀消磨日头。

旁边的台矶上,坐着几个才留头①的小丫鬟。

为首之人十一二岁年纪,梨腮琼鼻,颜值出众,穿一件水红色锦褂,十指灵巧地做着绣活,还能分心跟身边的同伴戏谑说笑。

正是晴雯。

最迟明年开春,她就会被贾母赏给宝玉,当成小姨娘培养起来。

贾寰闲着无趣,挪动一双小短腿去逗她。

一开口先夸人——

“晴雯姐姐好巧的手,这满府的丫鬟都比不上姐姐的针线好,人也长得好。”

小豆丁嘴甜如蜜。

晴雯听得心情舒畅,斜乜着一双杏眼揶揄他:

“我的手再巧,也没有三爷你的嘴巧,今儿来老太太院里做什么呀,平日里你都是行了礼就走了,一刻都不肯多待的。”

“好姐姐,老祖宗不待见我,我硬杵在这儿惹她老人家心烦,不孝又没眼色,今日听说林姑娘要来咱们府上,我才过来顽。”

贾寰哧溜爬到晴雯身边的石栏上坐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眨啊眨,继续卖萌套瓷:

“姐姐你这一手好针线,是从前在家里学会的呢,还是来咱们府里以后学会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